邓伟民:一位教师的诗意人生
江诗轩
2011年4月,随着歌曲《那一片红》从18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活动的终评,人们开始记住它的曲作者,有着一头飘逸长发的邓伟民。
然而,翻看邓伟民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位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普通教师,早已是声名远播。他曾两次捧得中国音乐界的唯一综合性大奖——“金钟奖”,并荣获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三首作品(作曲)获共和国五十周年音乐作品奖……
尽管在创作上获奖无数,但邓伟民最为看重的,是牢记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选择了教师,也就是终身选择了‘爱与责任’”。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眼看到学生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邓伟民就深深体会到了“责任”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为了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邓伟民每备一节课都要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追踪学术热点,更新专业知识,完善教材理论框架,力求把课讲“活”、讲“新”。他主讲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和声与复调》等主干课程,在阐释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引入大量音乐作品信息,深受学生的好评。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2010级博士生熊小玉同学,至今还记得邓伟民给自己上课时的情景:“邓老师的课非常生动,课堂气氛一直都很活跃。他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
当前,随着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许多的大学老师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电子白板和PPT教学,随堂练习、作业批改已渐渐不再成为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了。但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值得享受和感动的时刻,却正是邓伟民老师一次次地为他们批改作业的时候。
每次批改作业,邓伟民总是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叫过去,然后当面指正并在钢琴上表达出来,直到同学们弄懂为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一届音乐本科班往往都有上百人,每批改一次作业至少需要花上七八个小时。尽管这样,邓伟民还是把批改作业的教学习惯保留下来,对此,同学们都心怀感激。但邓伟民却说:“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一项本职工作,责任心是老师最起码的师德。我只是尽可能地把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批改,通过在琴键上的直观表达,一点点地传递给同学们,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尽管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但邓伟民始终坚持充实自己,努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针对音乐学院学生的特点,邓伟民构建了以“赏读、分析、创作、表演”为流程的“赏—析—创—演”四步教学法。
“赏”,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赏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扩大学科专业知识视野;“析”,即师生共同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通过移情共感,培养学生关注音乐文化现象、领悟音乐魅力、养成审美习惯、发展音乐想象力;“创”,即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创作性学习,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分别明晰具体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基于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音乐创作,在创作中锻炼审美思维,提高音乐创作技巧;“演”,即通过表演实践,体验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培养下,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类大奖赛中屡屡获奖。他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参加“重走长征路”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反响强烈;参演新版赣剧《牡丹亭》,并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近六年承担了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等,效果良好。
30年的教学生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荣耀和成就,也收获了事业上的辉煌。他被评为江西省教学名师,主讲的《基础和声》获全省首批高校“优质课程”,4次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著作和教材3部……
三尺讲台上,邓伟民的嗓音依然洪亮,用那如歌般的轻扬旋律,畅意书写着自己的诗意人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