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迎曙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由于教育的目的和方针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也亟待改进。两次会议提出,在教学方面,应重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指导作用,教育内容要切合实际,教育方法必须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以身作则,诱导启发,使教育计划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着重个人学习,辅以集体互助。在集体主义精神下,发展学生个性。

  华北解放区与东北解放区的以上指示和要求很快传达到各地,各地因地制宜纷纷出台细则。中等教育正规化随着人民解放军频频传来的捷报,深入推进。

  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学习文化

  1949年1月31日,在全市人民的热烈欢呼中,人民解放军从前门大街开进北平。

  此前,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原本想在不久后讨论一下农村及中小城市的小学教育问题,但随着平津等大城市的解放,华北教育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5月,当华北小学会议正式召开时,董必武把会议讲稿的主题调整为整个华北地区的小学教育正规化。

  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后,华北解放区的小学教育也按照正规化要求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由于战争和灾荒的影响,并且全华北对小学教育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关于小学性质、方针、制度、办法的规定亦不统一,小学教育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新区和新解放城市的小学教育,也面临着改造。

  “我们若不能及时将小学教育办好,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则将影响到政治经济建设的进展。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将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晁哲甫这样总结当时华北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新局势对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1949年5月20日至6月3日,华北小学教育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特立,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副主席蓝公武、杨秀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宣传部长周扬,相继出席会议作报告或参与讨论,商讨华北小学教育正规化问题。

  这次会议取得了重要收获:制定了《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小学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公民的基础教育”,确定了小学教育的目标:“培养有基本文化智能、身心健康、爱好劳动、爱护人民的国家公民,而最重要的是学习文化。”

  根据教育目标,会议确定了较为统一的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学制方面,规定小学仍为“四二制”,即初级4年,高级2年。与中学学制不同的是,由于当时新区与老区、农村与城市的情况不同,为了照顾生产,除全日制小学外,初级小学采取二部制、半日制、巡回小学、季节性小学、“一揽子”村学等方式。

  1949年儿童节,《东北日报》社论提出:“我们必须好好培养这年幼的一代,使他们变成有革命思想,有文化科学知识和健康体魄的新人,使他们成为新中国的栋梁。”

  9月26日,东北第四次教育会议在沈阳召开,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被重点讨论,使这一指导思想在东北得到落实。很快,小学教育正规化在东北全面展开。

  由于当时华北与东北解放区的各方面条件都得以改善,小学教育正规化的推进更好地解决了师资、经费等历史问题。

  在经费上,1949年7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县地方粮占华北粮的20%,教育粮占地方粮60%左右,至少不低于51%,最多不超过69%。”东北解放区则规定各企业行政应按月拨出等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款项,交职工会作为教育经费。

  在师资上,华北小学会议上通过的《小学教师服务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了小学教师的资格及基本任务。同时,提出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小学教师的生活。规定了小学教师薪金全年按12个月发放。乡村小学校长或教员于必要时列席学校所在村的村政务会议。在会后发布的《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小学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对教员进行轮训,利用假期组织讲习会、集中学习的同时,还鼓励教师个人自学、集体互助、加强领导。

  当时的《人民日报》曾记录下热情高涨的五六千名北平中小学教师参加暑期学习会的情节:

  当你来到四存中学操场席棚旁边,可以看到坐在自备板凳上的每个学员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讲到兴奋的地方,大家轻快地笑着。大家认真地做着笔记,下雨时席棚周围撑着一圈各色各样的雨伞,坐在雨伞下的教师也在不停地写着。

  华北与东北的教育正规化并非一路坦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文化课教育上操之过急,文化课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得不好,学校管理分工不清等。为此,华北人民政府相继发出《关于规定中等学校政治课标准等问题的指示》、《对目前中等教育工作中的几点意见》、《关于建立中等教育总结报告制度的指示》,保障了教育正规化的顺利推进。

  在东北,为总结办好新型正规化教育的经验,在东北政委会的指示下,1949年5月4日,由东北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兼任第一任校长的东北实验学校在沈阳创建并正式开学,成为东北教育部推行新理论、新政策、新制度的“实验田”,使东北新型正规化教育有了典型和榜样。到1949年9月,东北明确提出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口号。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建立新型正规化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正规化的方针指导下,东北与华北的中小学教育空前发展。以东北为例,1949年下半年,小学已发展到3.6万所,学生369万多人,相比“九一八”前两年,学校增加了189.9%,学生增加了386.5%。中等学校已发展到280所,学生数增加到16万多名,相比“九一八”前两年,学校增加了14.7%,学生增加了301.6%。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经成立,其工作重点将是“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3个月后,成仿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17位教育工作者发言。他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很早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成为今后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础。

  无疑,华北与东北的新型正规化教育探索,正是“恢复和发展人民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之一,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翻开了新篇章。

  (感谢方晓东、宋荐戈、李玉非老师对本文采写提供的帮助)

  教育正规化部分会议及文件

  ■1948年8月,东北第三次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学校要建立各种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充实文化课内容,改进政治课教学。

  ■1948年8月,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中学教育的方针,要求加强文化课学习,建立正规学制。

  ■1948年10月1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的社论,提出了“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资、经费”这4个要办好中等学校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949年5月,华北小学教育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较为统一的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

  ■1949年9月,东北第四次教育会议召开,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被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