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真高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刘文彧

    “si sain,bi oci manju nain。(满语转写的国际音标,译作:您好,我是满族人。)”“baniha!(译作:谢谢!)”“sirame acaki!(译作:再见!)”日前,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满语文教学试讲课上,学生们正在兴致盎然地用满语互相打招呼问候。据了解,该校是吉林省中学阶段首家开设满语课的学校。

  孔奕霖是该校唯一的满语课教师,她将自己用毛笔写的满语字卡片贴在黑板上,为学生们详细拆解着每一个音节,介绍变音情况,一遍遍地教读,向学生们传授简单的满文。“我希望自己作为一名满语传播者,能够为拯救‘濒危语言’作一些贡献。”孔奕霖告诉记者。

  “这是我第一次上满语课,能够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我太高兴了!”关舒允是满族学生,他以前一句满语也不会讲,家里也没有人会说。他告诉记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满语,不仅可以回去教家里人,将来还可以为传承我们满族文化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

  “满语试学课很成功,我们会继续在学生中普及满语。”校长王月英介绍说,“学校48%的学生是满族,因此传承满族文化十分必要。学校多年来一直将传承乌拉满族文化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满族礼俗、满语以及饮食等文化。此次将满语纳入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弘扬满族文化。”

  据了解,乌拉街满族中学将“满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已经开设了3年。其中,音乐课内融入满族传统音乐,体育课也加入了满族传统游戏项目,如狩猎、赛威呼、马上交战等,倍受学生的欢迎。

  “现在全国能读满文的已不足百人,满语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满语被标为‘极度濒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生介绍说。

  作为乌拉街满族中学请来的满语课教学指导老师,刘厚生告诉记者:“乌拉街满族中学正式开设满语课,对于抢救、传承满族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希望在满族聚居区的学校,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满语,传承满族文化。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