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梁稳根式的企业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引路企业参;村校更比城校美,优质教育人人赞。”这首由我校师生发自内心吟诵的小诗,是对我国重工领域旗舰企业——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先生与湖南省涟源市市委、市政府共创农村教育“政企联合办学”非凡创举的热情赞颂,也是我校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我校地处湖南省中部丘陵地区涟源市茅塘镇龙山脚下,原名茅塘中学。其前身为涧溪肖氏义学堂,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于学校地处涟源市边远山区,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一直处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困境之中,是全市有名的贫困乡镇,教育发展非常落后。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学校的办校规模一直停留在可容纳400人左右的规模上,生源最少的时候,在读人数不到200人。

  梁稳根先生的老家就离茅塘中学不远,且他的初中就是在茅塘中学读完的。对于母校茅塘中学,梁先生自是怀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他是一位以稳健而著称于世的现代企业家,从1983年创办企业,到2005年三一混凝土机械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梁稳根先生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放在如何绸缪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永续经营上。2004年开始,他逐步把目光投放到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来。

  截至2004年,他在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在家乡捐资500万元成立三一柳元道童教育发展基金会;2007年,他投资近2000万元,将家乡母校——涟源市茅塘中学重建为一所新型现代化学校,2009年2月投入使用,涟源市人民政府将该校更名为涟源市三一学校。

  2010年底至2011年初,他专程重返家乡母校——涟源市三一学校,就学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与涟源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商,签订《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协议规定:近10年内,由三一集团每年出资200万元共2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奖励、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以及设施维护等;近两年再投50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与新招聘教师的薪酬;同时由三一集团从国家“211工程”大学招聘毕业生精英,以优化师资力量,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另一方面,由市政府协调,将涟源市三一学校确立为由涟源市教育局直管的副科级事业单位,加挂“涟源市政企联合办学实验学校”、“涟源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校牌,并确保国家规定的有关教育投入如数到位等。

  2011年,他又几次返乡与涟源市市委、市政府主要决策者共商本市打造人力资源强市大计,并签订备忘录,再将涟源市第三中学、涟源市工贸中专职业学校纳入“政企联合办学”范围,并将三一集团卓越的现代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快速“复制”给这些学校,让学校迅速成为全市发挥引领作用、让农村孩子亦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名副其实的“示范校”。

  综观梁稳根先生种种慈善之举,让人清晰地感到,他做慈善绝非图名、图利,也绝非“救穷”,而旨在“救人”——既救其身(生命),又救其心(精神);既救其“当下”,又救其“未来”,以彰显一个已初步实现产业报国理想的爱国企业家对于国家、民族的现状和未来给予力所能及的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本人作为通过面向全市公开竞聘而荣任涟源市三一学校的校长,能与全校师生一道,努力践行由梁稳根先生倡导确立的“品质改变人生,知识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和“打造中国农村示范性现代‘双语’学校”的办学目标,的确幸甚至哉!

  学校目前已办成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现代学校,有学生1202人、24个班、9个年级,其中有将近800名寄宿生(几乎全部为在外地创业的茅塘人的子弟即所谓“留守儿童”);在校教职工70人,任课教师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来自国家“211工程”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14人、硕士研究生1人;教学硬、软件设施应有尽有;教学质量已名列全市前茅;教学改革特别是“双语”教学改革已成为全市“样板”。

  2011年4月,梁稳根先生回访涟源市三一学校,在与全体教师见面时,真诚道出他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用心:“中国的希望不在我们这些做工业的身上,而在你们教育者身上。中国的工业可能二三十年就能赶上美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三五十年都不一定能赶上美国;我很喜欢和尊重教师这个职业,希望你们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

  他的这番用心,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爱国企业家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心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