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 求仁得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弘文中学校长、创办人吴传君 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为奥运健儿擂鼓助威 学校师生在县文庙举行祭祀孔子释奠礼 校园一角

  2012年3月17日上午,在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前,来自正定县弘文中学的100余名师生身着汉服,手持礼器,分别担任执事、乐生、舞生,在八音齐奏、钟鼓齐鸣中,一丝不苟,如法如律地敬献了《大成乐》和六佾舞。由河北省儒教研究会与正定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河北省壬辰年春祭至圣先师释奠礼”正在举行,这让人们从中领略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华夏礼乐文明的神圣和庄严。这是正定连续7年举办的祭祀孔子释奠礼,是河北省举办最好、坚持最久的祭孔活动,也是弘文中学坚持特色办学,“弘扬儒学,读经诵典,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缩影。

  让目标树起来

  追本溯源 弘扬国学

  古城正定,2300多年来一直是郡、府、州、县治所,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正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塾馆教育,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浮,始终是历代北方文化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了辉煌灿烂的“古郡传奇”。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文人雅士都曾在正定留下过光辉诗篇。正定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他们共同见证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华兴盛。

  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一位从教四十多年的老教育人——吴传君,在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探寻和思考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创办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特色的弘文中学。校长吴传君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有独钟,1996年将学校命名“弘文”,就决定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古代圣贤的诗词典章中充满了传世的智慧和力量。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遍及全世界。儒家的这些光辉思想,用以教育,可培育桃李满天下;用以执政,可治国安邦;用以经商办企业,可让经济社会兴旺发达;用以修身齐家,可家和万事兴。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糟粕与精华混淆,伦理与道德日下。一位学者曾说,目前世界上存在的种种危机,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自私自利的西方价值观泛滥的结果。而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伟大思想,是解决21世纪人类生存危机最有效的道德处方。弘文中学敏锐地抓住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建校伊始就将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更加坚定了弘文中学弘扬国学,践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信心。2002年10月,弘文中学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先学做人,后做学问”的办学理念,弘文中学的传统美德教育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撑。弘文中学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先哲的思想教化学生,用圣贤的言论规范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为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的“四有”新人。

  让师生读起来

  书声琅琅 风雅校园

  弘扬儒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适合通过阅读活动来进行。朗读使得文化得以传承,社会得以进步。奠定鲁迅先生深厚文学底蕴的正是琅琅读书声;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曾国藩《家训》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

  弘文中学确定了在诵读过程中要把握“五个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与诚实守信教育相结合,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教育相结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学生读一些体现儒家思想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读物,高年级学生读历代圣贤的名言、警句、名篇,特别是《论语》,贯穿弘文学团读经诵典的全过程,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虽有些晦涩难懂,但琅琅上口,稍加点拨就能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论语》时,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忠孝仁义为核心,分立志、修身、治学、交友、孝悌、诚信等专题,进行有针对性诵读。在读的方式上,形式多样;在读的内容上,由浅入深。在琅琅读书声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受到美感语言、深邃思想、高尚情操的熏陶,朗读、听读,都成为一种生动愉悦和高尚精神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诵读,喜欢诵读,是学好传统文化的关键。弘文中学以“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拥有书香童年”为出发点,有意引导师生在诵读时运用儒学经典,为生活添一些儒雅,在运用之中显乐趣,运用之中添风采。比如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情况时,有的学生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龄,此时老师可含蓄地批评说:“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在谈论学习态度与过程时可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此慢慢训练,学生们也时不时跳出几句“子曰”来。一学生看到另一学生拾金不昧,会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进行表扬。在潜默移化中,让学生走进儒家经典,让生活充满书香。

  让思想动起来

  触动心灵 省身自强

  眼下社会上的一些低俗顺口溜和小物件在学生中“潜伏”流行,而且孩子们还以会得多、懂得多、说得流利而骄傲自豪。“这是一种不良现象,对孩子是一种思想上的侵袭,是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如果没有优秀文化占领学校主阵地,不良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对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作为一名资深教育人,吴传君亲身经历过马振扶、黄帅、张铁生等事件,耳闻目睹过知识被抛弃、人才被摧残、师道尊严被践踏的血淋淋的事实,对教育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办好教育的定位有着清晰的思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非仅仅是让学生背过几条名言警句,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美德入脑、入心。

  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借助课堂主渠道,实施了“铸德工程”,习传统美德,铸高尚品质,将“传统美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实践之中。弘文中学组织编写了自己的校本课程,精选文章按不同年级安排相应内容,相应课时,由相关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讲解渗透,并在期末考评中占有一定比例,以检查学习效果。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等学科,都有传统美德因素,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把“大”道理讲“透”了,把“空”道理讲“实”了,把“死”道理讲“活”了。如校本课程《可家的家乡》中历史名人一节,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金元名医李杲、宋代大将高怀德、工程学家怀丙、元曲名家白朴、“四部尚书”梁梦龙、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北洋三杰”王士珍都是正定人。“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代正定文武进士就达118名,见于史料的文人达170多人,”这些名家故事和统计数字,足以增加学生作为正定人的自豪感。再如政治课《文化生活》中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时,教材中的例子不够充分,就再例证: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书》修列,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成《史记》。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接受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洗礼。

  榜样示范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一方面充分运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吴传君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身体力行,堪为楷模。“弘文中学水龙头没有常流水,电灯没有常明灯,桌凳完好率百分之百。掌管着弘文几千万的资产,自己连一张名片都没有,有客人索要名片,就剪一片废纸盒写上自己的名字、电话号码送给客人。”小学部校长吴婷如是说。再如县委、县政府在各行业中评出的百名优秀人物,正定农村好青年的优秀人物,还有弘文中学每年评出的“十佳教师”、优秀学生等,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更是践行传统美德的示范,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发现榜样。鼓励学生搜集古今资料,联系学科学习,将传统美德进行具体分类,在搜集分类中扎根学生心田。如孝敬父母类:孔子“百善孝为先”;墨子“孝,利亲也,以亲相爱”;太后常病,汉文帝刘恒“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仁孝闻天下”等。民族气节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等。尊师重道类:子贡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立志勤学类:韦编三绝,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等。敬长知礼类:扇枕温衾,虚席以待,倒履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还有自强不息类、诚实守信类、谦虚礼貌类、知荣明耻类、见义勇为类等等。榜样示范,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炼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通过独创的省身日记、省身生活会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弘文中学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创新了写省身日记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学生们每周写二至三篇省身日记,感悟生活,反省自己,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充分展现,对照圣人典章,反省自身言行,以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李珍同学在参观完正定文庙后写道:孔夫子高尚的品格,精深的学识,如万颗火种抛撒在我们心间。赵月环同学在学习《论语》后,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入太庙,每事问”等名句感受很深,在日记中分析了这些名言对于自己处理同学关系,如何努力学习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王永波同学的《为母亲洗脚》表明,孝敬父母的观念已熔铸在学生的灵魂中。写省身日记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道德再实践的过程,它督促学生遵循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习惯,也使中华传统美德观念深刻熔铸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如果说“省身日记”只是学生的个体体验的话,那么每两周一次的“省身生活会”则是个体体验的交流互动。37班主题为《说贡献,找差距》的省身生活会上,同学们诚恳地谈到了自己在各方面与别人的差距,反省自我,树立信心,鼓起干劲。38班《谈助人为乐》实质上就是对“仁爱”思想的生活化、现实化。40班《我的横山岭之行》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切体验。在生活会上,师生们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差距,看成绩,讲团结,扬正气,谈体会,听心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深化对传统美德的价值认识,锻炼其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

  让校园靓起来

  文化立校 潜移默化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环境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行走在弘文中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浓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学生时刻感悟、理解、思考着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