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明舜 洪艺敏

  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所属的、第一所女子本科院校。学校肩负着促进男女平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引导社会发展、促进女性进入社会主流的使命。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中华女子学院“十二五”事业规划》,确立了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的办学定位。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修订新一轮的培养方案。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培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四自”精神,倡导先进性别文化为目标,整合现有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构建结构合理、基础性强、文理交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基础课程和博雅课程。所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包括“公民基本教育”(思路政治理论教育、国防教育、性别教育、心理教育、体育教育)和“基础知识能力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写作)。

  从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模式应有的兴趣和尊重,增进学生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感悟自我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尊重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出发,设置“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科技与自然”、“性别与发展”五大类博雅课程。

  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改革共同基础课程

  学校着力推进共同基础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理论素质为目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从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出发,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性别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别特点,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念,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改革体育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

  加强基础知识能力教育课程的建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服务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分类分级教学。加大写作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改革英语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服务专业教学需要出发,改革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对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提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构建要求。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或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课程,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专业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课程,所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深厚。要求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方向性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构建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把实践教育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坚持实践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实践教育在时间上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实现4年不断线;在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能够学以致用;坚持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实践教育服务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社会实践的效果。坚持实践教育的制度性和综合性,确保实践教育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进行,同时不断丰富实践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各专业与行业、社会广泛合作,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探索出校企、校社联合培养的新途径;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女子院校联系,改变单一向外输送学生的合作模式,通过课程对接、教师互派、学生交换等途径,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多元的合作,使更多学生走向国外和海外,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