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盛宴 精神的大餐
陶继新简介
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创新教育》执行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450多万字,出版专著20多本。
在全国开设讲座400多场。
近年来,陶继新先生陆续出版了十多本对话体的著作,其间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构成了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线。本报就曾刊载过他60多万字的对话名校长与教育局长的系列文章,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天,特编发5篇陶先生对话著作的书评,以飨读者。
幸福就在你心中
——读《让幸福与经典同行》漫思
■李长海
辛卯之春,时令交惊蛰之末。福建省福鼎市冷城灵峰寺,檀香袅绕,禅院幽深;朗月高挂,清辉梵音。陶继新先生与空海法师安然相对,以“迈向高等心灵”为悬旨,析释人生幸福的因果根由,遍发儒释道之精微,给人理路上的接引;观照当下烦恼妄欲,给人除迷破障的行径;冀人转识成智,转情成慧,豁然开悟,得享自在。其慈悲情怀,切切深远,于是就有了陶先生与空海师父回向给我们的这辑直达“幸福”要妙的对话录——《让幸福与经典同行——儒释道与中国人的心灵智慧》。
怎样才幸福?空海师父称:“幸福的秘诀就是和谐。”即心气平和,内外齐一。空海师父告诉我们不要“让心灵论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应问问自己:“我们快乐吗?我们幸福吗?”其实质是引导人们多一些对内心的观照。要知足常乐,你内心是富有的,那你看到的就是满眼祥和。你了悟得失,那么你就不会“再去舍本逐末,你会知道什么才能够真正让自己快乐自在,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勘破得失荣辱,你的心相与实相互证,幸福才会恒久地居于你心间。
怎样才幸福?陶继新先生述儒家之实旨:有容乃大,淡泊宁静。
陶先生说:“在人生中可能会走这样那样的弯路”“每一次波折都有上天的美意,它给你教训,有了教训,你行进在未来路上的时候,就会少犯错误。”有容乃大,是宽宏大量,原谅别人;也是放宽心量,原谅自己。只有充分地包容,充分地尊重,心中才会时刻坦然,平阔的心境里,自然有幸福因子在欢快地游荡。
再说淡泊宁静,与之相对的是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人执心太重,得而恐失,必至心气躁动。其实相由心生,世界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求得内心的和谐,需从养心上下功夫,看清自己,看透生活,一是立身此时此刻,此地此人,顺境怡然自乐,逆境安之若素,不忧不惧,心定于一处,自然淡泊宁静。
正如陶先生所言:“抱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心灵就丰盈了,当然你的生命质量也就提升了。”如此,你能不感到幸福吗?
陶先生称空海师父的“连珠妙语”不时激起他内在的生命潜能,我想这儿应该是“互文”,在他们把幸福的体悟回向给我们时,他们也在相互启发,而听众的掌声与笑声又给了他们生命的能量,让隐藏于他们心灵深处的生命感悟脱口而出,岂不是说他们同时也接受到了听众给予他们的无言的回向吗?
陶先生与空海师父把自己对幸福的领悟回向给我们,闻其言者,欣然而动;观其文者,沉思潜行;他们秉经典华光,引燃天地间的幸福烛辉优雅荡漾,这当是他们“与众乐乐”的善行吧。
幸福的回向是独乐乐,还要与众乐乐。陶继新先生与空海师父语出精深宏畅,解理深入浅出,济世之情,意在使未失幸福心念者,愈加纯真;让幸福心念迷失者,速复厥初。道不远人,幸福就在你心中,我想这正是陶继新先生与空海师父所要告诉我们的。
(《让幸福与经典同行——儒释道与中国人的心灵智慧》,空海、陶继新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第1版,2012年3月第2次重印。)
平实真切的劝勉之言
——《让幸福与经典同行》书评
■刘岁晗
陶继新老师和空海师父的对话录《让幸福与经典同行》,是一部勉励人们积极向善的书,是一部完善自己、惠及他人、最终达到幸福的书。古往今来,对人们实施教化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告诉人们要去做什么;另一种是告诉人们不要去做什么。不少人都采取后一种做法,即揭穿、批判、推翻所谓“恶”的东西,告诉大家什么是不好的,不要去做。比如,五四时期的一些文化人采取的就是这种做法。与此不同,陶老师和空海师父采取的则是前一种。在他们那里,没有批判、没有丑恶,只有平实真切的劝勉之言。陶老师也在书中自述:“当今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责任感和良知促使我用这支笔把最优秀的代表呈现出来,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而不是把最坏的呈现出来,让大家鞭挞,更不是以此引导人们去做没有正确导向的揭露。这样的正面报道才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而这才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这是一种面对丑恶的事物而不陷于其中,直面困苦无奈却能超脱出来的高尚精神。我想,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首要原因。
另外,这本书朴实真切的行文风格,也是很吸引我的地方。既是传播经典,就要将儒释道典籍中的故事、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去掉生涩、诘屈之语。这本书就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将空海师父与陶继新老师所谈的对典籍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宇宙自然的尊崇,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谈话录的形式也显得轻松,规整之中透露出一种灵动,自然而有序,平实晓畅的文风,真可谓是“返璞归真”。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陶继新老师在历经世事之后的那种澄明的心境,那种历经岁月之后的沉淀与厚实,给人淳朴、真诚、豁达、坦然的深刻印象。文如其人,确实,我们从陶老师写作风格前后的变化中也可以再次印证,文风的改变与人生观的变化是有着微妙联系的。
这是一本讲道理的书。能够拜读陶老师和空海师父的这部对话录,也是一种幸福。或许修己达人的大道理,比如自强、诚信、宽容、谦虚……很多人都懂得。但真正能很好地践行的,或许只有圣人了。所以道理才需要翻来覆去地讲,痛苦的时候讲、堕落的时候讲、骄纵的时候讲……就这样一代一代讲下去。这大概就是教化的作用吧。“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部《让幸福与经典同行》,如同春雨一样润泽着我们的心田,教育感化着我们,平凡而又高贵。
穿石之力 始于习惯
■贾延芳
最近,再次重读《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除去先前从中获得的“把握心灵,幸福行走”的感触之外,又让我深切领略了好习惯的定力、魅力和穿透力。
读罢掩卷,始终被一种习惯的定力之美久久环绕,正如陶继新老师几十年笔耕不辍获得的尊重与成就,正如魏书生老师35年对课堂的不离不弃、13年坚持培养学生“七个一分钟”习惯一样,习惯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成功或者是境界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这种能力。魏书生的成功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学加民主”的管理,在于他几十年“一以贯之”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松静匀乐”的生命态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变不惊,淡定从容,始终走“魏书生”之路,行“魏书生”之事,在习惯的夯实中一点一点地筑牢自己,在习惯的培养中让自己的学生一点一点地羽变,让成功成为好习惯蓄积的自然结果。魏书生用自己三十几年雷打不动的“学习、工作、养性、健身”的习惯,用自己三十几年在思考中的、生活中的、心灵中的好习惯,教给自己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管理、如何克服畏难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从好习惯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教给我们如何抛却繁杂,化解矛盾,排除障碍,如何用心去描摹自己人生的轨迹,架构一个通透的世界。
陶继新老师带给我的是他的大气、博学、淡定和从容,读出了好习惯在他身上凝聚的智慧与光彩。陶老师在该书第59页谈道:“如果一以贯之地做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品质。而如果人人都有好习惯、好的品质,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这个时候,班级各个方面的工作与学习,都会走向一个高境界。”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写照。陶老师几十年始终坚持写作、笔耕不辍,始终坚持锻炼,风雨无阻,始终坚持行善,从未改变。无论是面对磨难还是坦途,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领导,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他都不会因职位和角色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习惯,他始终都是面带微笑的,乐于助人的,他始终都是一个热爱读书,用爱心和椽笔书写生命的人,他的习惯具有穿透心灵的魔力,让你见了他的人,读了他的文,不自觉地就摒弃了“技”与“器”的束缚,让心灵与自然同轨而动,不自觉地就放下了心中的妄求,顺势而为,努力前行。
正是二位大师有了始终如一的习惯支撑,才拥有了立足浮世的定力,直达心灵深处的穿透力。有个中国的企业家问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杰克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可见,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别处,而是在“知道”还是“做到”上。是啊,一样曾经普普通通的魏书生和陶继新老师,恰恰是在好习惯的延续与积蓄中成就了今天的大师之实,在慨叹、喟叹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付诸行动,再向前迈出一步?
《周易》有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简单的一步一步就是习惯的一点一滴,或许我们只是一滴一滴的水珠,但只要不懈不断,就会征服顽石,透孔观天。
穿石之力,始于习惯。这是阅读《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之所得,更是阅读人生之所得。
(《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魏书生、陶继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2012年2月第4次重印。)
直抵心灵的精神滋养
——读《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有感
■周金荣
外面已是华灯初上,我卧在沙发里,还沉浸在魏书生和陶继新老师的《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的阅读中。
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诸多创意,教育管理中民主、科学的举措在教育界早已是闻名遐迩。他凭借自己的聪慧睿智,何时何地都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科学之路。而陶继新老师德高望重,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周围的人。人性的纯真和心灵的和谐让这两位智者游走在种好心田的道场中,向我们开启了他们辉煌成就背后的神秘之门。
在《生命磨难》一章中,我读出了魏老师和陶老师的隐忍、变通和豁达。饥饿的折磨、心灵的压抑、思想的禁锢没有使他们沉沦,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坦然面对生命的磨难,坚守道德的堡垒。所以在经历了一个白天的批斗、折磨之后,魏书生老师晚上依然能打拳练武,看书;陶老师在批斗会之前,还能悠然地吹着竖笛。魏老师说:“他始终用一种占便宜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压力、磨难、曲折和坎坷。”而陶老师则说:“正是那些年的磨砺,让我构建了一个宠辱不惊的心灵大厦。”磨难成了这两位智者生命中的宝贵经历,并生成了具有透彻生命意义的特殊领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