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 凸显特色 打造民族职教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企联合、引培并举 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地方产业园内企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制订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奖惩的有关办法,明确了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形成了校内培养、实践锻炼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学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研修培训,开拓视野。曾先后选送6名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培训考察,选送3名教师到中国名校做“访问学者”,选派9名管理干部、40名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高职教学管理及课改培训,每年选送50多名教师赴天津、山东、安徽、大连、杭州、苏州等地进行为期20天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2012年,全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升至52%。

  合作区域企业、学校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管理难、维持难的问题,学院按照“与产业需求同步、与人才培养同步”的思路,依托政府,积极与产业园区内的现代企业合作,携手企业,优化重组实训资源,共建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模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室与生产实训车间、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训练体系。同时,让企业能人走上讲坛,进入院系专业委员会,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标准的制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解决了校内实训教学中操作技术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学院与企业、教学与实践、实训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从而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学院已同北京五洲大酒店、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联通吴忠分公司、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范氏自动化设备控制有限公司、宁夏多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吴忠市区各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9年,学院被自治区民委命名为“全区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立足区域民族文化底蕴 提升办学品牌特色内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工具理性,使得专业技术特性遮蔽了学校文化育人的本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行业属性与职业特点,积极探索构筑以人文课程为载体,以多形式、多层次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依托,以校企文化为平台,砥砺技艺,规范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育人体系。

  一是将大学精神制度化。大学精神存在于师生员工的思想信念,见之于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之中。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秉承60年历史积淀的品牌师范教育精神内涵,结合吴忠地区“水旱码头”、“回乡商埠”的传统民族商业文化精髓,凝练出符合学院办学特色的校训:“立德树人,精技尚能”,并使之成为引领学院文化氛围的核心和内驱力。二是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利用母亲(父亲)节、教师节、清明节、成人宣誓仪式、黄河坛祭拜等节日,开展感恩家人、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情商,塑造其健康独立的人格。三是培育品牌文化活动。学院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人文讲堂”、“大型文艺晚会”、“健身操比赛”、“诗文朗诵”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的比“认识到”的东西更多,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巨大推动力。四是引领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学院鼓励学生自创社团,并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选派教师指导,定期开展活动。先后涌现出丹青阁书画社、语言艺术小组、电器维修兴趣小组等一批优秀社团,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发展长技,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五是实施技能汇报展演精品工程。每学期院系两级都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基本功大赛,以赛促教,以赛精艺,合力打造有一技之长的技术能手。六是强化行为规范。建立学生处、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四级管理体系,与院学生会、系(部)学生会、社团、班干部四级学生自律组织形成双层管理网络,做到学生日常规范天天有人抓,文明礼仪有人查,不断强化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七是校企文化互相融合。企业文化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与价值观。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向学生灌输敬业精神、热爱工作、关心企业、懂得感恩外,更要把企业精神和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外化为易于被人直感的校园文化景观,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并深刻体会到产业园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促使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日渐增强。

  围绕“慈善产业”发展需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属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区有100万困难人群和残疾人需要救助帮扶。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依托沿黄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善谷”,发展现代慈善事业的构想,建立了红寺堡区弘德、利通区立德、海原县厚德、原州区圆德、西吉县吉德、同兴县同德六大慈善产业园区,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这是一种将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型慈善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型慈善,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慈善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模式。

  打造“黄河善谷”,实现扶贫助残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首先必须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2011年,在自治区、吴忠市市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顺应“黄河善谷”建设与慈善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通力合作,建立了宁夏黄河善谷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宁夏)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工程总体设计23280平方米,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8月即可投入使用。基地的建立开创了宁夏系统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的先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职教资源优势,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同时也提升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走出了一条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基地建设期间,学院本着“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边建设边培训。一方面调研论证,制定出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方案(2010—2015)》;另一方面积极承办残疾人短期培训班8期,共培训残疾人600余人。培训工种有刺绣、计算机操作、手语翻译、电工、纸业包装、服装裁剪等8个专业,培训范围覆盖了宁夏各县市区。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商特事特办,破例对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颁发了电工操作证和电工等级证书,使培训成为残疾人由“输血型”帮扶向“造血型”自立转变的纽带,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据测算,经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比没培训的,就业机会要高出2—3倍,收入要高出1—2倍。

  近5年来,学院利用14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资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36065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15685人,较好地发挥了学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姹紫嫣红今又是,扬帆远航正其时”。改制11年来,学院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依托民族地区优势,围绕宁夏支柱产业与慈善产业的发展,立足吴忠、面向宁夏、辐射周边,坚持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残障人群,一个民族性、服务型、开放式的地方职业教育品牌已初具形制。站在“十二五”起点上,学院有了更恢宏的蓝图:在宁夏及吴忠市政府主导下,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将慈善产业的推进与学院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为龙头,以专业结构优化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使服务型民族职业教育品牌唱响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