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就业:还有多少细节需完善?
今年签约情况不错,这是不少部属师范院校的反馈。为了更好地为免费师范生就业服务,一线教育工作者期待一些细节能更为完善:能否建立全国统一的签约信息服务平台?如何探索退出进入机制?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如何协调?学校培养与岗位培养如何对接?
■本报记者 张春铭
刘海滨的电话响个不停。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免费师范生毕业时是刘海滨最忙的时候。每周他都会统计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今年的签约情况不错。”刘海滨说。
能否建立统一的签约信息平台?
如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学生的签约进展能随时更新,当地教育部门上网就能查询到最新信息,既消除了人工查询的滞后性,也省去了反复和学校沟通的环节,还有利于免费师范生报考教育硕士资格审查。
虽然签约情况比较理想,但刘海滨最期望的是加强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今年东北师范大学的1580余名免费师范生分布在全国27个省份。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有关省级政府统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指导、落实工作岗位、办理派遣和接收工作。
刘海滨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和各省份沟通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按规定,各省份要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但是如何知道本省免费师范生是否已全部有编有岗,省级教育部门就需要从六大部属师范院校获得相关数据。
“我一个人要面对27个省份的签约情况反馈。”刘海滨说,“如果只是面对省级教育部门还好一些,有些省份免费师范生数量比较多,更多由各个地市教育局直接和我们沟通,了解学生签约情况,工作量就非常大。”
工作量很大的原因除了对口教育部门数量多,还因为缺乏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导致信息滞后,带来了不少误会。每次接到地市或者省级教育部门的数字统计电话,刘海滨就要挨个去查,有时候还得和相关学院联系。“有时候信息是有滞后性的,学院统计某几个学生尚未签约,但可能他们已有就业意向。我们把未签约人数报给相关教育部门后,地方教育部门很重视,费了很大劲争取到编制,再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未签约人数已经变化了。如果编制浪费,教育部门多少有些怨言。”刘海滨说。
据了解,目前各部属师范院校虽然建有各自的就业信息网,但签约信息统计基本靠手工。为何学校不建立相应的签约信息平台呢?
除了经费原因,刘海滨说,如果学校各自为政,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从短期看有利,但从长远看,也不是解决之道。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免费师范生签约信息平台。
“以目前的就业信息网为例,当初各师范院校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数据库,但后来发现,80%的用人信息集中在20%的学校。为了资源共享,国家又推动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刘海滨说,“仅各学校就业网端口的连接就费了好大的劲。我们以前走过这样的弯路。还不如规划之初就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
刘海滨说:“如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学生的签约进展能随时更新,当地教育部门上网就能查询到最新信息,既消除了人工查询的滞后性,也省去了反复和学校沟通的环节。作为学校就业部门,只要录入、更新相关数据即可,不用反复核查,能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刘海滨力推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还源于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复试。
按照国家规定,一年以后,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规定中提到的“符合要求”,前提是免费师范生没有违约。
在2012年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中,鉴定免费师范生是否违约关系到其录取资格,招生部门把这个任务寄希望于就业部门。“但是我们手中能掌握的数据,只有学生毕业前提出的违约申请。”刘海滨说,“学生的违约申请需要省级教育部门审批,这个数据由各省保存,省级教育部门是否批准,不会反馈给学校。如果学生毕业之后违约,我们就更不知情。”
刘海滨能做的,只能是和省级教育部门逐一核对。每个省的统计情况和统计风格都不一样。有的省有自己的跟踪系统,有的没有;有的是手写统计,有的是Excel表统计;有的数据是一个月前的,有的数据是三个月或者更早之前的。
“如果万一数据统计不全,查不到某个学生信息,是这个学生违约了,还是因为没有统计呢?这还只是一年的,数据比较好核实,如果是5年、10年之后呢?我们该怎么核实学生是否违约?”刘海滨很发愁。
后来东北师大采用的方法是请当地教育局、任教学校出具材料。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定,东北师大也无法规定让教育局和任教学校证明其是不是免费师范生,有没有违约。“复试的时间很短,等我们查出需要一些证明材料的时候,已经没时间补寄了。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核查难度太大了。”刘海滨说。
如何探索退出进入机制?
如果有些学生生理上不适合或者心理上拧着,不适合做教师,应该探索恰当的退出、进入机制。通过建立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相结合的机制,挑选并培养“适教、能教、爱教、乐教”的免费师范生。
“违约?”梁书(化名)说,“我当时差点就违约了。”梁书去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甘肃庆阳,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梁书没有想过自己会当教师。当初,梁书填报的免费师范生志愿在提前批。梁书回忆说,一般提前批是不填的,但他填了。当年提前批一般是军校、国防生,相较之下,梁书填了免费师范生。他的第一志愿是西北工业大学。“提前批志愿,当时真是随便填写的。”梁书说。当年填报志愿,也没和老师、父母交流,都是自己做主。“当年的分数在小县城算是略高的。”梁书说,最后他被部属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成为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梁书,一心想考研,但后来得知免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不能直接读研,这让他很泄气。他一度想是否要违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服从组织安排。
“填报志愿、签协议的时候,学生们才十七八岁,他们对人生的考虑并不太多,也许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前期认识,但可能并没有作好足够的准备。”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吴薇说,“免费师范生的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很少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一些学生虽然有朦胧的从教意识,但落到实处,接触到师范专业后,发现自己不适合、不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初,按教育局的安排,梁书在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任教,但校长对梁书的表现并不满意。“讲课没有逻辑”是校长的评语。对这个评语,梁书并不否认。“大概是我本科期间对上课就不是很重视吧,大学时,并没有认真想过我会真的做教师。”梁书说,自己当时对师范生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有些抵触。
“目前免费师范生的退出机制,主要是以违约的形式。”刘海滨说,但如果有些学生生理上不适合或者心理上拧着,不适合做教师,也应该探索恰当的退出、进入机制。
去年东北师大有位免费师范生高度近视,从生理条件说,并不适合做教师,但是当年招生没有面试环节,学生成为免费师范生之后,面临两难的选择。“为人师表,对学生身高、声音条件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刘海滨说。
“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免费师范生进行面试,但并没有开展全国的面试。这涉及成本和相关政策的协调。”吴薇说。
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吴薇感觉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应选择那些愿意做教师,而且适合做教师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最合适的学生。”吴薇认为,在免费师范生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人职匹配,选择“适教、能教、爱教、乐教”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对学生要一腔热情”。
“一腔热情”在梁书看来,正是自己缺乏的。在重点中学任教几个月之后,梁书被调到当地一所普通初中任教。他遇到了另一个难题:管不住学生。“我不会吓唬学生。”梁书说自己不够严厉,于是他讲课的时候,“学生一直说话、说话……”
“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教师。”梁书很沮丧。
刘海滨一直希望能建立常态的退出和进入机制。在他的设想中,退出机制需要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相结合。主动退出,由个人申请,主要是一些生理和心理上不适合做教师的学生。学校可以在入学一年之后,给学生转为非师范生专业的选择权。同时,也应该放开免费师范生的转入,对有志于从教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可以转为免费师范生。“这样能大体保证免费师范生数量的平衡。”刘海滨说。
“被动退出,类似于一种淘汰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动力不足的学生。可以探索免费师范生考核办法,使免费师范生有紧迫感,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刘海滨说,“淘汰比主动退出更重要,如果‘产品’不过关,政策再好,也不行。”
吴薇也赞成退出机制的探索,“比如,有些免费师范生专业及科研能力很强,但不善于表达,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和学生的交流很重要,也许这类学生更适合做科研或其他工作。探索一种科学而公平的退出机制,让不适合做教师的免费师范生及早退出,也能避免从教之后误人子弟。”
梁书现在还经常浏览各部属师范院校的网站,关注一些免费师范生的信息。他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已经作出了退出机制的探索。四五月份进行的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专业分流工作,已经列出了师范专业转至非师范专业这一项。
陕西师范大学在通知说:为了深入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切实把适教乐教的学生留下来,从2011级起,免费师范生(不包括体音美等艺术类相关师范专业免费师范生)不适合就读师范专业并从事教育工作的,可在征得家长和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教委)同意的前提下转出至相关非师范专业学习。
同时,通知也说明:“5月1日-5月31日,教务处向各省教育厅发函,征求拟转出免费师范生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教委)是否同意转出的意见,并最终确定免费师范生拟转出名单。”
这份文件让梁书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了退出机制的探索;忧的是,并不是针对首届免费师范生,探索也仅仅是一所学校。
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怎样协调?
专业设置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能每个省份都一刀切。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应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做好衔接,在招生中考虑终身从教的因素,避免造成人才培养浪费。
提起自己的专业,陈华觉得自己当初填志愿太轻率了。“当初填报志愿,因为是提前批,想着多一个录取机会,不录取对其他志愿也没有影响,多么完美。我当时都没有仔细看,直接填的是专业代码。”陈华说,这样,他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免费师范生。
被特殊教育专业录取,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考虑到未来就业,更是忧心忡忡。考虑再三,他选择了转专业,转到了同样是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专业。不过,他也付出了降级的代价。“代价真的很大。我们宿舍6个人有5个人转了专业,3个人因转专业而降级。”陈华说。
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就业紧密相连。教师需求不平衡,使得一些专业在部分省份处于饱和状态、需求量小。
刘海滨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语文、数学教师,一般每个班都得有,需求量相对较大,而音乐教师一个年级一两位就够了,但从培养规模来看,可能音乐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数量差别并不大。”刘海滨说。
能不能压缩培养规模或者取消某些专业呢?刘海滨说,这涉及一系列问题:“比如,以前缺地理教师的时候,我们加大地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聘请了一些地理学教授、教师。现在地理教师逐渐饱和了,我们不能说解聘教师就解聘吧。这得有一个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