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生志、趣、能匹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怎么才能够得着呢? CFP供图

  高中教育改革要强调丰富性与选择性,把高中教育作为单一的大学预备教育加以定位,既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来说,学术性还不足以成为创设课程教学载体的必然特点,其任务还是在于基础性。

  ■唐盛昌

  中国教育报近来组织了关于高中教育定位的讨论,也谈谈我的看法。

  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定位,不仅要思考社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对高中发展的功能性要求,更要考虑其作为现代人终身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将功能性定位融入对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探索之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与人格发展的基本定型期,志向逐渐形成,兴趣逐步聚焦,优势潜能逐步显现。高中教育需要抓住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促进高中生的志、趣、能匹配。“志”是让学生将发展的志向与对社会的理想、信念、责任及一定领域联系起来,激发内在动力;“趣”是让学生在多样兴趣体验基础上逐步聚焦,促进个性化知识构成,形成创新素养培育的重点领域;“能”是让学生在兴趣聚集领域的基础上,形成未来发展的指向性领域,个性化地发展其优势与创新潜能。为此,高中教育改革需要把握“两个变化”,做到“三点更新”,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把握“两个变化”

  变化一: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促进现代人“以学习为主”的时间延长,带来各个阶段教育,包括高中教育任务的变化。

  30多年前,我国能进入大学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仅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大大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6%,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已超过了50%,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数成倍增加。

  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观念,现代人“以学习为主”的时间必然延长。人的受教育年限除了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12年+高等教育阶段2至4年”的模式外,又增加了“12+ 4+N”年的模式(N代表硕士、博士及博士后阶段的学习时间),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家庭与学生所钟爱。这也是国外一部分学者将大学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硕士、博士阶段教育才称为高等“专门”教育的原因。

  立足于学生未来多样选择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当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与单一课程结构之间的矛盾。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宜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多样性与选择性作为定位的重要因素加以考量,为不同潜质、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创设成长平台。

  变化二: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对现代人不同发展阶段分流标准的深化,带来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需求的变化。

  现代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着多次发展方向的选择分流,且在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分流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中升高中有了初次发展方向的分流,一部分人进入职业类高中、中专学习,一部分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这次分流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的差异与初步的兴趣、爱好的不同。高中升大学有了二次发展方向的分流,一部分选择进入高校学习,一部分选择就业(之后主要是在职学习),这次分流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与能力以及志、趣、能的认识与开发的不同水平。大学毕业之后,学生又有了三次甚至更多次发展方向的选择分流,主要以专业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以及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为依据。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学生分流标准的变化与学生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进行相应的定位。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基本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但对基于一定领域的发展方向选择与志趣追求,不同智能光谱的学生优势潜能的识别与开发,改革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国高中教育与国外教育的一个重大差别。

  促进学生的志趣聚焦、潜能激活与开发,应当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也正是高中教育改革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的深层次原因。高中教育改革要强调丰富性与选择性,把高中教育作为单一的大学预备教育加以定位,既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促进“三点更新”

  上述的两个变化,细化到操作层面,就引发了高中教育改革基于学生志、趣、能匹配的三点更新:

  更新一: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宜从人的现代发展、终身发展着眼,创设多样的、可选择的载体与平台,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发展格局。

  在把握这一趋势上,国际主流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与借鉴的元素。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及早介入高中阶段有潜质学生的培育与引导;注重普通高中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既有综合高中,也有科技、人文、艺术类等特色普通高中,还有专门学校(包括天才儿童学校、精英型高中);注重对不同类型高中的分类指导与引领等。如果我们能够在把握这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普通高中改革就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与发展平台上,久已存在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才可能被打破。我国高中急需把握当前高中教育改革转型发展提供的良好契机,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与发展空间。难道我们希望学生高中三年后对哪些领域感兴趣、哪些是自己的优势潜能领域一无所知吗?对哪些是自己值得坚持的未来发展方向浑浑噩噩吗?

  更新二:促进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一批有条件的高中,尤其是示范性高中,应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

  一批示范性高中客观上集聚了相当多的资质相对优异的学生群体,这批高中需要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推进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当然,我们并不赞成将他们过早培养成“专才”,但有必要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适应优秀高中生潜能开发的专门课程,开展学生感兴趣领域的课题研究,为他们提供更多样化的发展平台。

  高中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不仅仅是学生基础学业知识的衔接,更应当是立志、做人、思维、人格、探究方法上的衔接,是志、趣、能进一步匹配探索的衔接。这种衔接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大学,还应当考虑与国际主流教育相容的可能性。必须正视的是,随着高中生选择大学的视角进一步开阔,相比几十年前,现在高中生选择到国外高校深造的数量与比例大幅上升,高中教育需要思考相应的方略。

  更新三: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在课程教学载体创设上,宜注重选择性、现代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

  在大力推进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上,我国高中需要从有影响的国际高中课程中借鉴有价值的元素。在课程的选择性上,高水平的IB课程提供6个学习领域、190多门课程科目供选学;美国大多数优秀高中的课程选择性所占比例为45%至55%,且大学预科课程(AP)也提供22个门类37个科目供选学。在课程的现代性上,我们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就拿国际主流教育的理、化、生等高中实验课程内容与我国理化生教育内容比较,相同的只有30%。不同部分中,国外课程中将大量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与前沿知识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融入了教材。鼓励学生进行专门课程的自主学习与开展基于一定领域的课题研究相结合,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应对此给予充分认识。

  在此笔者还想阐述一点,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来说,学术性还不足以成为创设课程教学载体的必然特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任务还是在于基础性,尽管对于一部分“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的试点高中与开展高中多样化改革试点探索的高中来说,有一些学术研究的成分在其中,但远不能上升到将学术性作为普通高中发展的属性。

  引领学生志、趣、能匹配

  总之,对于当前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定位,要把握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变化,立足于学生志、趣、能匹配的引领,注重分类指导与多样化推进,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当然,高中阶段促进学生志、趣、能的匹配尚处于初始阶段,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仍将根据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的变化而主动调整、探索,以在其最具优势潜能的领域得到最好的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上海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