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改变教育未来的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典型范例之一是西关外国语教育组团。2006年3月,全市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西关外国语学校成立,该组团内的市一级学校——中山八路小学更名为西关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以英语教育为特色。眼下,在西关外国语学校的带领下,周门社区俨然已成为外国语教育特色的品牌社区。而一中教育组团致力于发扬其体育和数学的传统特色,同华侨小学、体育实验学校和奥林匹克数学试验学校形成一条龙。

  在品牌学科建设上,专项冠名活动培育学校特色,是荔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一大创举。其基本内容是通过对学校某项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专项冠名。被冠名单位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负责全区范围内该专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承担相应的集体文化活动。学校围绕该专项活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校品牌。

  若闻丝竹绕园,学生唱念做打,想必是到了“三元杯”民乐粤剧粤曲大赛现场;若见挥毫作画,动漫设计,想必是到了“何香凝杯”中小学生书画大赛;如碰见象棋大师许银川与学生们车轮大战,应该是到了“金兰杯”小学生“三棋赛”……

  冠名活动包括书法、绘画、三棋、科技、拳操、管乐、民乐、粤剧、粤曲、舞蹈等综合项目,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时政、历史等学科项目,基本涵盖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经过评选认定,荔湾目前已有22所学校21个项目获得专项冠名:以科幻画、机器人、“三模”等为主要内容的“詹天佑杯”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这项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何香凝杯”中小学生书画大赛、“培英杯”中小学生管弦乐大赛、“三元杯”民乐、粤剧、粤曲大赛等,这些项目以传统书画、电脑绘画、动漫设计、管弦乐团、民乐合奏、粤剧、粤曲等为主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金兰杯”中国象棋赛、“培正杯”中小学拳操赛,以中国象棋、各类集体拳操、集体形体舞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以棋益智、以美健体;“一中杯”数学知识应用赛、“真光杯”物理应用知识赛、沙面“协同杯”语言艺术比赛、“广州南海杯”中小学生现场作文赛、“芦荻杯”小学趣味数学赛、“张道真杯”英语邀请赛、“西关风情杯”少儿英语情景交际活动、“康有为杯”时政与历史知识赛等活动,更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科知识生活化……

  品牌学校和品牌学科离不开品牌校长和品牌教师。为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自主创新、多元发展、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荔湾早在2006年5月就第一次启动了“品牌教师”评选活动。

  同时,为进一步解决名师数量不够、分布不广、尤其在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2009年7月,首个“品牌教师工作站”授牌成立。“品牌教师工作站”包含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和品牌校长工作站,首批设置了30个工作站,其中26个教师工作站,分别从中小学每个学科中挑选出一位有公众说服力的“品牌教师”作为“领头羊”,“旗下”还有副主持人2名,研究人员约10名。此外,还有2个品牌班主任工作站,2个品牌校长工作站。荔湾寄希望于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挖掘名师蕴含的潜在资源,逐步建立起荔湾名师体系,进一步提升荔湾品牌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营造品牌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的良好环境,科学创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培育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梯队,使平台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发源地、集聚地、孵化地。

  除了向内涵要发展,荔湾还积极推进以凸显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为主题的三大文化实践活动,打造充满西关人文情怀的教育大环境。近几年来,细心的荔湾人不难发现,演绎着这座城市最原始的味道的西关元素在娃娃们身上越来越多:幼儿园的孩子向粤剧大老官学台步,小朋友向广绣大师陈少芳学刺绣,学生们在荔枝湾旁与红线女齐唱《卖荔枝》,年纪小小就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项小梅花奖……每位西关学子,似乎都和本土文化产生了天然的关联。

  在传统文化方面,荔湾区利用我国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新年音乐会,广雅幼儿园举行“敲锣打鼓闹元宵”活动和“巧心巧手巧儿女”乞巧活动,耀华小学举办“爱国魂——端午颂诗会”,教育局把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定为尊孔敬师活动,连续3年举行尊孔敬师暨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西关文化方面,渗透了西关的粤剧粤曲、西关大屋和骑楼、西关风俗和饮食,开展“我心中的荔湾元素”评选和诗歌创作比赛,举办“大益杯”茶韵飘香系列活动,让学生们体会悠久的西关文化。

  在校本文化方面,荔湾将2007年确定为“荔湾区校园文化年”,2008年为“荔湾区学校体育年”,2009年为“荔湾区教育科学年”,开展了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标志系统评比活动,组织了“荔湾教育十大文化活动”、“荔湾教育十大文化人物”评选活动。

  荔湾还积极倡导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仅文学社团就有22个,其中广州市第一中学远航文学社、广州市第四中学蕴风社等在广州市学生社团中享有声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张扬的需要,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

  “三品工程”实施6年来,荔湾政府共投入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专项建设。通过全面实施教育三品工程,荔湾教育在内涵规范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三星级以上的书香校园占学校总数的50%,三星级以上的品牌学科占学科总数的30%至35%,品牌教师占区属公办学校教师总数的20%。

  书香致远,满园芳华。近年来,荔湾区的高考成绩连创辉煌。2009年,区属学校本科上线率达41.1%,本科指标达成度152.3%,超标率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区属学校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达54.2%,总上线率达98.7%,跃居全市十二区(市)之首、全省前茅。2011年,本科上线率达60.1%,总上线率蝉联广州市第一。

  如果说教育是一泓清泉,文化就是源头活水;如果说教育是参天巨木,文化就是盘地虬根。创建“三品”工程是荔湾教育的寻根工程,找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并最终作用于学生,通过学生的“文化”,最终实现人的“人化”。

  新型人才:从知识到文化的跨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直接道出了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与价值所在: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在教育认识上,荔湾一直在谋求“从知识到文化的跨越”。当前许多学校过分强调自己“加工”能力强,学生如何低进高出,创造高考奇迹。这种提法把学校喻为“工厂”,学生则是生产线上被加工的产品,忽略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如果没有提炼出文化的价值,知识就是停滞的、彼此分割的,而文化是一种人文的修养,是一种对知识内在的理解和升华。荔湾以“培养有文化而非仅仅有知识的学生”作为行动策略,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荔湾区就开始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创建了乐贤坊、三元坊、宝源中约、沙面、荔湾培正等一批特色学校,受到国家教委基教司的高度评价。1998年以来,荔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成果,形成德育、科技教育、体教结合、艺术教育、环境教育、特殊教育六大特色。

  百育德为先。荔湾一直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生态型德育模式。近年来,荔湾深挖岭南文化资源,大力培育厚德载物的环境氛围,积极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建设,发挥环境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积极构筑人才成长的和谐生态环境。创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机制,让浓郁的书香充满家庭、洋溢校园、飘香社区,让学生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成长为“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同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荔湾重视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事例,在传承和培育传统文化、西关文化和校本文化中,去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并结合专项冠名活动,挖掘和张扬学校文化内涵,在实践校本文化中培育爱校情怀。

  生态型德育实践不仅在人才培育方面硕果累累,更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2008年10月广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创新建设德育现场会在荔湾召开,2009年荔湾区生态型德育探索与实践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创新一等奖;2010年荔湾《整体构建“生态型教育”实践研究》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德育创新(研究)项目一等奖。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荔湾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坚持科教、艺教、体教三结合,努力搭建学生发展的良好平台,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科教结合,荔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科技普及,提高区域学生科技素质;一手抓特色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特色成长。近代科学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出生在西关,其故居矗立在十二甫西小巷。为此荔湾于2006年5月成立了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并聘请荔湾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担任荣誉院长。

  詹天佑少年科学院采用“一体两翼多点”的组织架构,以荔湾区青少年宫科技中心为总部,在四中和詹天佑小学分设詹天佑少年科学院中学部和小学部,负责对全区十多万中小学生实施科普教育,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竞赛和各类“小院士”、“小博士”的评选等。还组织科普快车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教育科学年、科技活动周活动。成立至今,“一体两翼多点”均取得骄人成绩:詹天佑少年科学院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区青少年宫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普基地”,四中被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基地并被评为广州市青少年发明创造特色学校。四中等一批学校的科技项目被确认为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近年来该区青少年科技成果卓著。荔湾学生先后获得科技方面的国际大奖6项、国家级奖项75个、省级奖项110个。在广东省9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中,广州市占了7人,其中6人来自荔湾。

  荔湾区被誉为“粤剧曲艺之乡”、“诗人、词人和书画名家”荟萃之地,在岭南文艺史上享有盛誉。这里有近代粤剧会所——八和会馆,有近代著名艺术家何香凝女士。荔湾在艺教结合上,有着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2007年,在何香凝纪念学校成立了何香凝少年艺术学院。以“求真尚美,德艺双馨”为育人宗旨,以区青少年宫为主阵地,以23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为基地,推动全区学校艺术社团建设,组织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

  艺教结合,按照三层次推进。一是按照课程设置要求,认真落实艺术课程计划,切实保障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荔湾积极推进“五个一”艺术教育活动,即“每月一画,每月一家,每月一曲,每人一艺,每校一队”,让每位学生每月学习,了解一幅名画,认识一位名家,会唱一首名曲,每校有一支常年训练的艺术团(队),培养每生有一项艺术特长。

  二是不断把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将艺教结合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荔湾以粤曲粤画走进课间活动、“茶韵飘香”渗入学生言行、“民歌民谣”陶冶学生性情,让艺术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三是积极推进艺术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渠道。通过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艺术尖子学生的专业水平,以艺术特长,实现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梦想。

  荔湾自从开办全市第一个少儿粤剧班以来,先后涌现出以区青少年宫艺术学校、三元坊小学、西关培正小学、西关实验小学等为代表的多所民族艺术特色鲜明、具有省市影响力的学校。2011年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的首批10个粤剧推广基地中,荔湾占了3个,分别是荔湾文化艺术中心、三元坊小学、西关培正小学。荔湾区的粤剧小红豆们先后参加了第八届-第十五届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均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校艺术展演中,获广东省一等奖9个,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