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雀学校”到标准化校园
■本报记者 刘琴 翟帆 朱梦聪
对于一年级学生家长李茂云来说,去镇上赶集有着特殊的意义——她可以顺路去看望在谷硐中心学校寄宿的孩子。
“这里吃住都好,餐餐有肉,比家里一点不差。”4月12日,李茂云如往常一样带来10元零花钱,趁课间交到孩子手上,叮嘱几句后放心而去。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山区,山高坡陡,河流纵横,交通不便。密林险滩之间,遍布着一个个苗乡侗寨,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81.8%。尽管森林茂盛、景色宜人,但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16个县市中除了州府所在地外,15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许多村小、教学点成了‘麻雀小学’、‘空壳学校’,规模效益低,师资投入大。”黔东南州教育局局长张荣根说,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治州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3年来,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小学92所,让各民族的农村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
区域之变——
从“三桌四凳”到规模效应
“一人两房,三桌四凳,六个学生五个班”,当地人看似轻松的言语中,描绘出山区边远教学点的沉重现实。
“2000年,黔东南州小学在校生有54万人;到2010年,变成40万人,10年减少了近14万人。”张荣根说,农村出生人口的变化,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很多教学点学生锐减,只能举办复式班,课程也开不齐,教师派不进、留不下,教学质量低下。
从江县西山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镇小学共有在校学生1661人,然而,一些村级学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10人。由于西山镇主要居住着侗、苗、瑶、壮等民族,村寨之间居住分散,相距至少5公里以上,人口分布不均,各学校在校生数量也大不一样。
村村办学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设施简陋,师资匮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自3年前自治州实施寄宿制工程试点后,按照每1万人口规划办1至2所寄宿制小学,西山镇规划了西山镇中心小学和捞里小学两所小学为寄宿制小学,以增加学校容量,优化师资组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丹寨县,县委书记张淼深入学校调研后,提出“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在全面完成初级中学寄宿制后,该县于2008年作为黔东南州的农村小学寄宿制试点县,率先实施教育崛起工程,启动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
2009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完成了雅灰、排调等8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撤并完小3所、教学点11个,撤并师生3300余人。同时,撤销的村小及教学点改办成村级幼儿园,改变了农村教育“多、小、散”的办学模式,2011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 (下转第七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