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谷成峰”助推教育优质均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工信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等。

    《方案》的出台,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是一个重大利好。在笔者看来,经费来源是决定政策落地与有效的先决条件。以往不少政策出现了“只出政策不见钱”或“既出政策出少钱”的情况,停留在关心、呼吁层面。这一做法适合经费发达地区或“优势”行业,对于不发达地区和“边缘”问题的解决意义不大。农村教育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社会与民生问题,也是当下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地区的财力难以支撑,所以需要中央专项和省级统筹。

    中央专项与省级统筹资金分配有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既有政策导向,又有项目管理需求。《方案》中所指出问题既要考虑区域特点,还要考虑政策连贯,不能一味的采取基数分配法和政策以往一贯倾向的“关注”地区,忽视一些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地区,如中部地区。综观全国范围,教育基础设施较弱、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在中部地区较为明显。当然,国家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这些情况在朝好的方面发展。经费使用应该用规范+下放,规范是指制定经费使用基本规范,下放是指给予地方党委政府在范围内的“自主”调控空间,最后是解决和化解相应问题。

    《方案》中所提到的问题,如城乡教师编制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学校建设等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关标准、政策。不同地区都会存在上述问题,但每个地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地结合地方实际按轻重缓急加以推进。可以考虑采用“基础+”的方式,“基础”指的是项目内容、项目标准、项目实施等方面,“基础”是必须的;“+”指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基础”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实施。

    还有一点是,如果《方案》出台方对项目过于细分细管,由于涉及地区多、项目广,就会出现重复投入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现象。以往一些政策对项目规定“过死”,把资金分摊到每个具体的项目中,各地为了争取资金,又要按资金所指的项目,就会出现重复投入和有些项目投入不足等问题。

    《方案》中提出的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解决需要站在教育专业角度予以解读,尤其不能让学校配置与学校内涵发生矛盾,让学校设施与学校使用发生矛盾,让学校设备成为师生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阻碍”。如,学校实验室向学科教室转变,学校电脑室向智慧教室转变,学校图书馆向通道、走廊、公共空间智慧阅读转变等。项目设计、标准、实施需要教育专业人士参与,要考虑项目使用以及使用的人,这是教育所需的工具与资源。期待《方案》出台,对农村教育、对农村薄弱学校有着实际与实质的帮助,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