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项目课程熔铸学生优秀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教育资源——雨花台红色教育基地,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跨越学科边界,通过学生的研究性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用好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雨花英烈精神”
南京市雨花台,古称玛瑙岗、聚宝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雨花台沦为阴森可怖的刑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集中殉难地。在此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其中有姓名记录的烈士共有1519人。雨花台的英烈们牺牲时大多很年轻,许多人出身富裕家庭,大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机会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献身。他们投身革命不是为生活所迫,是信仰、忠诚与担当支撑他们为党和人民奉献青春和热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信仰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核心。在新时期,“雨花英烈精神”代表着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岱山片区,是保障房社区的配套小学。该保障房社区是政府供给城市中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居住的,其中大部分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理解局限于孩子要上好学校、考高分,将来有好工作,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质量,对孩子生命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特别是品格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鉴于此,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品格发展提供支持,开发了“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品格教育项目课程,将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少年儿童能感知、能认同、能效仿的行为,以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
自主研究让“信仰的力量”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2018年7月,岱山实小与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签订了“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课程项目合作协议书,为项目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实施对象为即将升五年级的孩子,要求家长在暑假期间带着孩子一同开展研究活动,学生需要每人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项目课程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基于主题展览的自主研究。学生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信仰的力量”主题展览,体会、学习英烈精神。课程主要选取了五个角度:信仰让人胸怀理想;信仰让人不畏艰难;信仰让人热爱学习;信仰让人不计得失;信仰让人善于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拓展研究:一是让学生寻访雨花台景区中纪念雨花英烈的场所,用相机拍下来,并用文字进行场景描述;二是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回老家的机会参观家乡的烈士纪念馆,把视野从雨花台拓展到全国范围,从雨花英烈拓展到人民英雄。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将抽象的“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能学习的实际行动。
第二板块是基于有主题的自主研究。这一板块分为两个主题:“信仰的力量之大国崛起”和“信仰的力量之少年图强”。“信仰的力量之大国崛起”主题,学生自主观看央视的《大国崛起》《大国工匠》《国之重器》《大国外交》等系列纪录片后,了解到中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因为在各种岗位上都有难以计数的心怀信仰的人,他们正是在信仰的强大力量的支持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该主题分为军事篇、科技篇、外交篇和工业篇,教师要拟定观看纪录片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信仰的力量之少年图强”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著名人物传记和励志文学作品,向榜样学习,从小志存高远发愤图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找到自身存在的如贪图物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吃苦等问题,并对照“雨花英烈精神”进行分析和反思,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家长共同拟定成长规划。
第三板块是基于自选主题的研究。主题是信仰的力量之 。学生依据前两个板块感悟到的英烈精神,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自主选择研究主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自觉感悟。家长也需要与孩子共同研究,并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
整合与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确保课程目标落地
“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将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少年儿童能理解、能感知、能效仿的行为,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真实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顺利开展这门课程并不容易。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两点:
一是注重学科能力的深度融合,调动学生多门学科的知识储备。
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课程特别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坚持整合取向。因此,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突破单一的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例如:“了解邓中夏烈士的事迹,为他编写一段台词。”面对这样的内容,学生需要结合情境运用语文知识,描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了解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的单口直径、金属反射面板块数、拼接工程用时”。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数学课上发展的数感想象这个望远镜有多大,制造它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
在自主探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在需要时自觉运用,实现学科与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融合。
二是注重研究方法的深度指导,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
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展览、自主阅读、个别访谈等方式,调用多门学科知识储备,使用文字、图画、照片、调查表等工具;还需要开展采集数据、记录过程、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加工等学习活动。研究报告中的导引与留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贴合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完成项目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第一,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自主完成。拿到文本时,大部分学生是先将整本书翻阅一遍,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把自己会填写的部分填上。第二,借助网络工具或亲身体验与家长合作完成。面对不会填写的部分,学生们会主动上网查阅资料或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例如:“1927年到1934年,处于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中共南京党组织遭到8次大破坏,请你找到相关内容并完成填空。”学生们会上网查阅或去展馆寻找答案,感受一次次破坏后的一次次重生,体会雨花英烈们不畏艰难的坚定意志。第三,基于有思考的深度阅读自主完成。对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们需要带着问题进行深度阅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四,基于自主选题的合作研究。经历了前四种研究,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但相比于之前的研究,自主选题研究难度升级。学生先要基于“信仰的力量”这一大主题选择一个恰当的子主题开展探究与体验,这时家长需要及时参与,与孩子商讨选定的主题是否与“信仰的力量”内涵吻合,是否便于操作,孩子是否能对这一主题抱有探究的热情等等。确定主题之后,通过参观展览、实地考察、自主阅读、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研究结果。
学生们在开展研究时掌握了研究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也获得了研究的快乐,能够保持研究的热情,自觉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研究。这些过程都是提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