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报国志 创新不停歇
■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来自教育战线的奋进故事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
——习近平
北京时间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第185届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是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时光倒回到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大,“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潘建伟心潮澎湃。
在引领创新的这条道路上,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从未止步。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科大组建量子通信实验室,在不到20年时间里,他和团队取得累累硕果,研究成果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量子科技世界前沿的突破,只是中科大誓攀创新之巅的一个侧影。目前,中科大每年科研经费达15亿元左右,在研项目达3000余项,一颗颗未来重大科学发现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能在中科大做研究,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潘建伟说。学校把最好的条件优先给科研和教学;不论资排辈,给新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术不设禁区,宽容“异想天开”。“正是这种对科学原则的执着和坚守,让中科大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
从大尺度的空间探测到微尺度的量子调控;从发现突破麦克米兰极限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到主导研制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从开通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到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中科大在多个前沿科学领域频频亮剑、成果频出。
中科大科研成果“井喷式”发展有何秘诀?该校科研部副部长朱霁平说,秘诀之一是尊重学术发展内在规律。“科研成果不是学校用‘鞭子’赶出来的,科研有其内在的规律。尊重规律,才能尊重学术。”
为了提供一个“不受干扰”的学术环境,中科大对高层次人才实施“柔性考核”,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对科研人员3—5年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着力打造无行政化、无门派之分、无后顾之忧的科研环境。
在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目前,该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427人,占教师总数的1/3;“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人才不重复统计226人,在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半数。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走进中科大的校门,迎面便是醒目的校训。“这也是中科大精神的浓缩。”中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说,60年来,中科大牢记使命,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抢占世界科技前沿。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
服务国家战略 争当科技中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中科大时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中科大在立校之时就将“红专并进、科教报国”作为办学宗旨。60年来,中科大为祖国培养出了32位科技将军、73位两院院士及大批前沿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国防科技中坚。
60年来,我们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党中央、国务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合肥市、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科大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是我们勇攀高峰、力争一流的磅礴动力。
未来,中科大将继续坚持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执着攻关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着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努力使之发展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