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7日,李和平(中)、柳夕浪(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的话题接受本报记者(右)专访。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扫二维码 观看精彩视频

    在2018年教师节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的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做客“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就此话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

    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还有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在教学计划上要有总体设计,课程体系上有具体要求,教学资源有保障,教师有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跟得上。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

    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课程设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方案,作为必修的课程纳入进去。要有专门集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课程,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这门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中都应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强调“五育并举”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记者:对于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您是怎么理解的?

    李和平: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去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尽管只是增加一个字,但却是整个教育内涵的变革,也是习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有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总书记在讲话里面讲得很清楚,比如说他讲到了,要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品德修养,有知识见识,有奋斗精神。他特别谈到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实的信念、爱国的情怀、扎实的学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密切关联的。

    总书记说得很好,劳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因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首先是从劳动开始的。我们所有的知识,有间接知识也有直接知识,以间接知识为主体,但间接知识来源于直接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不光是强化了劳动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整个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记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以前就有过,为何这次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强调“五育并举”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柳夕浪: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有在劳动锻炼中成长的经历,特别是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有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成长的经历,可能每个人的具体经历各不相同,但是这个劳动锻炼过程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劳动锻炼中懂得了自立自强,学会了责任担当,培养了意志品质,劳动锻炼和劳动教育,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其次,我觉得是因为到了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的时候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现在的儿童、青少年生活在物质条件比较富裕的环境里,有些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性,并且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享乐、期望不劳而获。同时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干活,人就可以少劳动,甚至不劳动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对一个家庭来说,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劳动致富、富民强国,这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什么也谈不上。

    李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各项事业向前推进,劳动教育再一次被强调、被纳入培养目标,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规律所在。

    劳动教育弱化,板子不该都打在孩子身上

    记者:近年来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如何?为什么在一些学校存在劳动教育弱化甚至缺位的现象?

    李和平:现在的劳动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开展得不尽如人意。就我对学校一线工作的了解,大概有5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没有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过去的教育方针里没有这句话,我们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设计里面没有这个环节,相应的资源也保障不了。学校、家长还有学生都没有这个意识,加上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家都想做劳心者,不想做劳力者,对于劳动在一个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客观上忽视了劳动教育

    第二是应试教育挤占了劳动教育的空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应试教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体育、美育,包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家还是追求分数,还是把智育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劳动教育就只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了”。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因为家长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而不是孩子的全面成长。当然这也不能怪家长,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考分高就能上好学校,考分低就不行。这样家长唯恐因为劳动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更何况有些家长从内心就不愿意让孩子干体力活、手工活,生怕孩子将来胸无大志。

    第四,我们在整个设计上,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我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应该像读书一样的,成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做这种设计。

    第五,没有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也就是说,缺乏一个评价引导的指挥棒。如果将来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劳动情况能对其升学、就业等各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必将大大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柳夕浪:李厅长刚才谈到的问题,我觉得核心就是动力问题和机制问题,大家都缺乏动力去做这件事,也没有一个机制去推动。

    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好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农村,过去田地是集体的,现在都分到各家各户了,学校就不便于组织到私人的田地去劳动了。在城市,很多工厂实现了自动化,学生可以去参观,但是要去经历产品的制造过程比较困难。缺少场地、缺乏工具和机会,这是一个客观制约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少学校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是不敢去做,主要是有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归根结底其实就一点,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

    记者: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一些体力劳动岗位将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在新时代,劳动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如何重新认识劳动教育

    柳夕浪:我们曾经把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意义不大,任何体力劳动都包含着脑力劳动。而任何脑力劳动都有体力的参与,我们的认识特别是体验性认识是全身参与的。

    关于劳动教育,存在不少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活。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干活,很有可能导致有劳动没有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经过劳动以后学生反而厌恶劳动了,这是最大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劳动教育应该以技术为载体,充分挖掘技术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普通教育,不是特定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的。

    李和平:劳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在思想观念上,要尊重劳动,要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这个中间除了技能,更有很多价值判断。通过劳动获得在智育和体育过程中得不到的体验,从而把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现代人的需要。

    您刚才说到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事让机器做了,我认为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在人工智能条件下,确实有很多事情机器可以替代人,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不会没有劳动的空间,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这个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而从教育而非工作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功能更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

    开展劳动教育,如何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记者: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来自四川成都的一名小学老师提问,作为城市的学校,该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教育呢?

    李和平:这位网友反映的情况非常现实,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设计包括硬件条件的准备跟不上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是简单地扩充地盘,也不意味着要围绕劳动教育专门设计一些场景,比如什么工作室或者设计制作室之类的。劳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中小学生打扫卫生、学生值日、帮助老师做实验室的准备、参加公益活动等,都是劳动。我们要善于开发这个场景,学校里面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条件都可以利用。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的要求,有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学校应该适当增加投入进行配备。我们把现有的这些可能利用的东西,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优化设计,也会变成劳动教育的场景。这样的劳动更自然,学生会更喜欢。

    柳夕浪: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劳动机会,利用好身边劳动教育的资源。每天的衣食住行、卧室的收拾、庭院的美化等,这些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机会,只不过我们把这些机会剥夺了,成人抢着把家庭的活都干了,孩子没有劳动机会了。现在学校尤其是城市的学校都雇了不少的清洁工,其实这些活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做。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机制,比如普通的中小学可以考虑和职业学校合作,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再比方说各行各业都有一些资源,应该打通制度壁垒,让各个行业的劳动教育资源向中小学生、向大学生开放。

    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