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孩子网络沉迷父母要担首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系列评论之一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研究制定规范校园APP管理的意见,再次引发教育界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成为共识,代表委员纷纷建言。

    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不能仅靠没收手机、卸载游戏等简单的方法,而要靠家庭教育、政府监管和企业自觉,让未成年人在内因和外因合力作用下,科学认识和使用网络。为此,我们策划了“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今年两会期间,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与监管措施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形势,互联网行业领军人物与教育学者,在触网管理、家长监管、企业措施、观念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大行其道。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新闻早已见怪不怪,无数有识之士倡议政府、社会、家校等多方形成合力,寻找铲除网瘾的治本之策。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其实是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第一责任人。因为孩子们正处在“拔节孕穗期”,能否远离网瘾,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们的作用至为关键。

    家长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第一对象,其言行举止乃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的“奴隶”,且已习惯其对自身工作、生活的束缚。在这类父母的“率先垂范”下,试问能有多少孩子能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拒绝成为“手机控”“游戏控”?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谈“瘾”色变,动辄以影响学习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围追堵截”,或简单用“不听话”“不爱学习”的话语批评辱骂。殊不知,手机、电脑如今已成为生活的必备物品,合理利用对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武断地把手机“打入冷宫”往往适得其反。对网络游戏一味“喊打喊杀”,只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亲情关怀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淡漠,也是很多孩子选择在虚拟世界中打发时间的一个诱因。纵观很多令人揪心的网瘾案例会发现,孩子成长最必不可少的营养品是“爱”。这份爱之源泉,在家庭、靠父母。当孩子逐渐展现青春年华,除了身体的发育,精神层面的“拔节生长”非常需要家长们给予更多阳光和雨露。反观现实,多少父母人到中年面对生活重压,或简单粗暴地“责骂孩子”,或“视而不管”,或一味地给生活费就了事。治疗网瘾的“处方”千万条,“关爱第一条”,即多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多给内心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多在其心田浇灌正能量的“营养液”,多陪孩子“走万里路”,而不是让他们在如金般的大好时光做“宅男宅女”或“佛系青年”。家长们更不能以忙为借口,间接地将其交给手机、电脑,任由他们在网络的遨游中迷失正确方向,愈陷愈深。

    总而言之,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会成为合格的父母,在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时不是惊呼诧异,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围追堵截,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着力于培养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其逐渐养成自我克制的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理性思考。

    毕竟,现在的孩子从小在不断迭代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成长,可谓“数字化原住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网络沉迷的孩子,作为家长,在教育不缺位的同时,应学会聆听并尊重孩子的诉求。比如,不少家长通过和孩子“约法三章”,或采取限时娱乐等方式,以和风细雨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合理合情地引导教育,真正打通了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后一公里”,此举值得更多家庭学习。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