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紧贴需求主动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对高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期盼。“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然而,地方高校办学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间结构性矛盾、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发展新要求”等突出问题。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区域劣势和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其学科专业结构的不适应、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地方行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吉首大学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办学定位,结合办学实际,紧贴需求,主动服务,着力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四得”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 着力提升学科专业服务地方能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规划重点支持高校和两期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高校,迎来了国家政策利好叠加支持发展的关键期。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思考如何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大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精准扶贫+、大数据+、旅游+”等紧密相关的“大数据信息类、医药大健康类、土木建筑类、机械材料类、教育类、商贸旅游类、文化艺术类、数理金融类、生态环境类和公共服务类”十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实施了“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了适应与引领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21个应用型专业,关停并转了14个不适应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与湘西州、张家界市、铜仁市等大力开展校地、校企、校院、校校合作,充分调动武陵山区丰富的自然、人文和人力资源,构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校企政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新模式。充分利用“委省共建”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与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共享高水平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重点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率先开展了联合本科生培养,促进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改革。在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四得”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推进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积极探索分类指导 大力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支持领域的人才需求,分类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力发挥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的作用,分类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抓手,大力推动工科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等10余个工科专业与中软国际、湖南建工集团、南方测绘等知名品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以强化师范生师范技能为抓手,推动师范类专业开展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4所省级重点示范中学成为学校师范生培养与就业基地。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为抓手,深入推进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武陵山医教联盟建设,整合大武陵中心医院优质资源,建设医学临床教学附属医院群,新增重庆黔江中心医院、怀化第一人民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等5所附属医院。以应用型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抓手,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的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学类、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司法部门和新闻传播部门实现了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
学校承担了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两个,国家“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和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将“旅游管理”“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等10个专业作为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建设,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不断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
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校企政多主体协同培养适应和引领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四得”人才,积极构建与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互动、高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
加强校地合作。学校与武陵山区内外的各级政府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关系,与湘西自治州政府部门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深度对接;与张家界市政府部门共建张家界大学生众创空间,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导、学生主体、联合共享方式打造大学生公益性创新创业梦工场;与铜仁市全面战略合作,共享共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助力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
深化校企合作。各学院、各专业立足实际,积极分类推进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如学校与湖南红网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红网建立新闻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湖南建工集团战略合作,共建土木工程专业。
推进联合培养。学校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中国联通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培养项目”,与全球顶尖软件外包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与中软、青软集团合作共建的软件工程专业,其校企深度融合“三育人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湖南省专业办学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受到广泛好评
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一本批次招生资格、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学校。连续发布了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老司城遗址研究”助推永顺老司城成功申遗,策划并主创了大型文艺演出《魅力湘西》。2018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优秀志愿者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优秀高校”“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湖南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国家众创空间”等。在“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中,我校教师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为B,湖南省排第7位,超过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学生综合素养显著增强。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思想道德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典型,如义务捐献干细胞的学生江泽普、“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田晶晶等。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多次获得国家一等奖,成绩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别奖528项,省级奖1722项;获批国家级别、省级创新项目227项;发表科研论文563篇,其中核心级213篇,获得各类专利230项。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创业项目荣获全国总决赛实践组银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我校创业团队荣获特等奖,在大学生创业英雄评选活动中,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段子明融资1亿元,入选全国10强,是全国仅有的本科生入选前10强的学生,2016届毕业生阿布力克木、张果,2017届毕业生宋霆入选全国创业英雄100强。
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彰显。以引导学生立足基层、服务基层为抓手,不断增强学生主动服务大基层、服务大武陵的发展意识。2018届毕业生在民族地区就业创业的比例达到54.08%,服务基层的比例达到86.98%。近3年来,我校大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在基层项目中就业的人数位居全省高校榜首,连续3年被国家评为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单位。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典型,如:3年坚持义务在苗区支教的李正龙,多年坚持在偏远山区奉献爱心的殷沙嫚,把“小爱”与“大爱”扛在肩上的石静咏诗,身残(脑瘫)志坚考上特岗教师的义转娥等。
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分别获得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教育部门软件办专文通报了学校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经验,《湖南教育快讯》把我校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作了专题推介。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就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刊发了多篇深度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庹 清 黎奇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