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育人新探索
校企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开展“三创”(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影响着国家创新水平,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三创”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是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
湖南理工学院是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高校。近年来,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依托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岳州窑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从观念、环境、制度等多维度丰富实践育人资源,创建了面向“三创”能力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在9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当下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培养模式“知行分离”,校企深度融合不够、培养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培养个性化不足,学生“三创”能力不强。这已成为影响设计行业供需不符的瓶颈。
为寻求破解之道,万长林教授领衔的湖南理工学院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早在2010年就开始关注我国设计类行业人才培养问题,根据对设计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三创’能力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围绕该模式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确立了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并内化到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探究校企如何形成内在性组织系统,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问题,提出了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增强“校企”协作的凝聚力,达到提升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目的,体现了新时代设计人才的创新需求,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子。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重构实践教学新体系
学院开创了与企业行业协同育人新机制,使专业与地方企业行业无缝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共同开发课程项目和教材,共同执行教学计划,共同建立全方位教学过程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形成“共建、共生、共融”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全覆盖。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入点,围绕“三创”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与校企协同育人对应的课程模块,设定各课程的学分,通过课程实施,系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三创”能力。有效融合了校内外课堂,开发了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专题设计等多门特色课程,形成了岳州窑产品创新设计、环洞庭湖景观设计等项目。
实践课程体系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供新思路。新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践训练不充分的问题,激活了校企双主体,提升了协同培养“合力”,建立了以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动机的合作企业遴选机制,校企共同推动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
强化应用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见成效
“面向‘三创’能力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是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背景下,破解了“三创”能力不足的难题,创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开拓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三创”成绩斐然,在国家及省级“三创”活动中获得奖项500余项。其中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院学生获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独立完成编著9部,获得专利1项,独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设计作品90余件;400多件学生作品被企业采用。参与教师(企业)的横向项目800余人次,学生就业率均为98%以上。
改革成果助推质量工程,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别、省级、校级教改项目以及省级精品课程50余项;教师的设计作品获得国家及省级以上奖励120余项;教师的横向项目100余项,教师主持的“岳州窑产品创新设计项目”“湖南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等项目,横向科研进校费600余万元。课题组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南社会科学》《艺术教育》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项目组深入推进改革实践经验总结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果,项目相关成果被新华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70余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近年来,省级以上领导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创新创业工作,并对我校推进的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表示肯定。成果多次在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研讨会、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论坛上作专题发言与成果展示,社会影响良好。武汉工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50余所大学的同行前来考察交流。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人才培养切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人才成长成功规律,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意、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万长林 黄亚鹰 张丽莉 王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