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缅怀这一年告别杏坛的师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您虽离开,但您的赤子之心,我们永难忘怀。

孙伟:温婉如玉凝砂石

    难以想象,中国混凝土领域的领军人物,竟然是您,一位温婉如玉的女子。

    从青丝到垂暮,您在混凝土之路上走过数十载春秋。三峡大坝、苏通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润扬大桥、南京地铁……构建起这些大型工程的混凝土的身躯里,都闪耀着您智慧的火花。

    上世纪90年代,您为了制取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的关键元素“钢纤维”,在满是灰尘和噪音的实验室内,从清晨到深夜,一段一段地亲手切割油丝绳,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经过一次次实验,您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均衡点”,推动了混凝土结构长寿命、安全服役的实现。

    在技能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中,每做一个工程,您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测多次,检讨施工功效是否和本身预想的结果一样。从油丝绳到超高机能混凝土,从理论走向实践,您在混凝土研究之路上步履不断地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混凝土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您的弟子感慨,都说女人如水,然而事实上,您就像自己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刚强又坚韧。

    您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这件看似枯燥的事,您琢磨了一辈子,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因为您始终信仰万物始于“一”。您说,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逐梦途中必须恪守的初心。只有从“一”开始,不忘初心,人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将来。

涂铭旌:三次创业情为根

    1958年,您30岁。那年,交通大学决定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同时发展工学类学科。您若要留在上海根本不成问题。然而,您却坚持服从组织安排,登上了去西安的列车。

    在西安交大的30年间,您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1988年,您作为主研人员的“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您的第一次创业。

    1988年,您60岁了。在应该享受退休悠闲时光时,您却再次收拾好了行囊,调入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出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学校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您除了自己“掏腰包”,还主动“走出去”,寻找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硬是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闯出一条光明大道。2001年,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这是您的第二次创业。

    2008年,您80岁。一个偶然的契机,您与家乡的重庆文理学院结缘,您毅然担负起提携这所年轻大学的重任。当时,实验室只有4个人,设备空缺,资金匮乏,也没有材料专业,一切都是一张白纸。招人也很困难,没有一个博士往这边投简历,最后只招到6名硕士。您义无反顾,勇担总设计师的角色,画蓝图、指方向、写方案,从设备的选型到安装调试,再到项目的构思,您推动着每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主导了学校学科跨越式发展。

    这是您第三次创业。

    您的“材料人生”,写满四个大字:科教报国。

周尧和:熔炉炼就赤子心

    您是一位恋家的人。但是,在新婚不久的1953年,您就辞别有孕在身的妻子前往苏联,中间4年没有回国,直到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拿到副博士学位才回来。

    因为,您肩负着推动我国铸造专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您在西北工业大学白手起家,经过5年努力,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铸造实验室。您毫不停歇,又在科研上快马加鞭。您围绕液态金属停止流动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的新型保温材料在全国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1979年10月1日,您在第46届国际铸造会议上代表中国作大会学术报告,精彩的报告赢得全场掌声,您也在国际铸造界声名鹊起。1988年,您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铸造会议上,被选为国际铸造学会的执行委员,正式介入国际铸造界领导层的活动和工作。

    您的学术生涯史,就是一部中国铸造走向国际、赢得世界声誉的历史。

    学术之外,您更是一名钻研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

    1981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时,您已是享誉神州的学者,众多学子慕名到您门下求学。您总结出一套“从严、重导、求新”的教学方法,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以德导行。您已远行,留下的却是一座丰碑。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高毅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