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遇上新问题,怎么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下,社会各界都在提倡青少年阅读经典读物,“四大名著”等也进入了学生阅读书单。但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呢?我做儿童经典阅读普及工作有了一段时间,发现今天的经典阅读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分析。

    第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知识的来源是否安全。由于知识的泛滥以及图书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安全”的甚至“有毒”的知识泛滥并不亚于食品市场。而在经典阅读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名著,不负责任地传播“谣言”,二是不负责任地解读名著。

    有一篇名叫《淮南子·外八篇》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这篇伪造的文言文的文字既不通顺,行文也不典雅,不知为何竟骗过了许多人,把它当作汉代名著《淮南子》的一章。甚至有的中学教师都“中招”,把它当作真的古文,竟然还出成模拟试题考学生!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甚至有硕士研究生把这篇文章当作真的史料,竟然在论文中当作重要文献进行神话学的分析,这就是没有养成鉴别知识的习惯所造成的后果。

    人们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为传播它们带来了便利。但有些名著的传播内容新鲜惊悚,以“猎奇”为主,颠覆之前的认知,很容易使家长和孩子因觉得新奇而相信,误认为这是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不负责任地解读名著。例如,用阴谋论解读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诚然,经典有着丰富的可解读的空间,但总有精粗之别,总有负责任和信口开河之别。这也说明在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真正投身到名著的普及、解读中来;社会各界投入到经典普及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内容产品的入行、审查和规范还不够成熟。当高端内容产品和粗劣内容产品的传播成本没有什么不同时,内容市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作为家长,应该像鉴别食品一样,培养和提高孩子鉴别知识的意识。不是什么书都可以买,什么文章都可以信。应该选择权威的经典读本、有理有据地解读,为孩子把好“知识安全”的第一道关。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孩子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体系。当下的孩子阅读经典的一大特征就是碎片化,阅读时间是碎片化的,阅读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虽然也读了许多东西,但就如一个孩子只吃零食而没有吃主食,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并没有好处。

    曾经有个学生拿给我一篇作文,询问我的意见。通看起来,他的文章辞采不可谓不华美,态度也不可谓不认真,但文章从头至尾,充斥着混乱与不和谐。一问之下,果然他文章里的各种论据都是东拼西凑来的。

    我和一些中学教师交流过,现在的孩子比起20年前的同龄人,拜网络之惠,视野不可谓不广,收集材料的能力不可谓不强,但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有下降的趋势。这正是因为缺乏对经典原著的阅读,吃了一肚子知识碎片,所以无法将知识整合为体系。

    面对这个问题的最佳对策,是给孩子制订完整的阅读计划,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学习。不必贪多,先用足够的时间,保证精读、通读完哪怕一部传统经典。

    这部经典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可以是《诗经》《论语》《庄子》《史记》,也可以是唐代任何一位大诗人的文集,还可以是四大名著里的任何一部。要求是必须读熟、读通、读透,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不要轻易放过,对这部书乃至这位作者有全局的、成体系的认识。这在传统治学方法里有个说法,叫“根底书”。或者说,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足够强劲的“知识内核”。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了这样的“根底书”,之前读过的各种碎片知识,都会吸附到这个体系上来,就像磁铁吸附铁屑一样,在孩子的头脑里有了确定的位置。

    最后一个问题,是家庭阅读环境是否均衡融洽。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上家长问这样的问题:“我天天叫孩子阅读古典名著,四大名著、《论语》《史记》买了一堆,可是他根本不看啊,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通常是:“您自己看过吗?”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家长自己不阅读经典,或者根本没有兴趣阅读的话,那么传统经典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新的学习负担而已,他们会把这些东西和课堂作业等同起来,这样一来,如何能够培养起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对名著先有所涉猎,如果没有读过,应该先下功夫。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存在着畏难心理,认为名著卷帙浩繁,而自己工作繁忙,何时能看完。实际上,读书并不是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即通读),大学者也不是把所有的书都从头看到尾。许多时候,可以通过导读来实现。例如,阅读名著前页有水平的序言、单行的解读类书籍等。这样快速浏览之后,对整本书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然后和孩子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孩子才会认为,父母的精神高度和自己处于同一个平台上。由此,创造出一个均衡融洽的家庭阅读环境,才能让孩子将阅读经典作为兴趣的一部分,爱上经典阅读。

    (作者系作家、学者,著有《为孩子解读〈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