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守宝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学期,我园开展了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我结对的“爱心宝宝”是苗苗(2)班的希希小朋友——一个干净而文静的小女孩,她想念爸爸妈妈时常常会泪流满面,但不哭出声音。第一次看到她,我就喜欢她,有忍不住去抱抱她、亲亲她的冲动。可是,当她的教师向她介绍我是她的“爱心妈妈”时,她没有别的小朋友的那种兴奋,在我和她拥抱时,我感觉到了她的抵触。

    捍卫妈妈的唯一地位

    从希希的外婆那儿我了解到,希希的爸爸妈妈在上海的一所军事院校当教师,本来希希是在上海生活,但是这两年爸爸妈妈要出国攻读博士后,所以照看希希的任务就交给了外公外婆,希希也回到了鄂州。

    怎么样才能让希希接受我对她的喜欢呢?一连几天,希希午睡起床后我都去帮她整理衣服,让她熟悉我。几天过去了,她还是不理睬我,不与我说一句话,甚至有时还用眼睛瞪我。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个月。

    有一天,我与她带班教师一句无意的话语,却打开了我们之间的僵局。我对她的带班教师说:“希希并不希望我是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在上海啊!”一旁的希希连忙说:“我的妈妈国庆节回来了,可是她又走了!”

    希希终于在我面前开口说话了,我高兴地对她说:“我不是你的妈妈,我知道你爱你的妈妈,你的妈妈也爱着你,你也不用喊我妈妈,但我们俩是好朋友,行不行?”

    希希听了我的话,微笑着点点头,第一次主动地偎在我的怀里。我抱紧了她,她也抱紧了我。我欣慰,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接受了我!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不例外;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捍卫内心世界的执着坚守。希希用她无声的反抗,捍卫心中妈妈的唯一地位。我们在说要走进孩子心灵的同时,总爱主观地将我们认为是美好的东西硬塞给孩子,不管他们是否也觉得是美好的,不管他们是否乐意接受。有时,我们的初衷是善良的,给孩子带去的心灵感受却是无情的。

    爱孩子得到更多的爱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大年三十的傍晚五点钟,希希远在以色列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给我拜年,谢意连连。她说希希很高兴地告诉她,幼儿园里园长很爱她,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兴奋,让远在国外的她都能感受到女儿的快乐。

    电话里,我完全被希希妈妈那份对女儿的牵挂之情所感动。我告诉希希的妈妈:希希深深而懂事地爱着自己的妈妈,捍卫着妈妈在她心里的地位!我是希希在幼儿园里的大朋友,希希刚开始拒绝我,到现在接受我,她这一心理的改变,快乐着她,也快乐着我。希希妈妈说女儿的变化,让她在国外学习非常安心。听了希希妈妈的话语,我也开心了起来!

    更让我感动的是,正在我们一家人吃年夜饭时,希希的外公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是希希要给我拜年,老人在电话那头的那份真情,让我回味良久。我流下了幸福快乐的泪,我告诉我的爱人和儿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的幸福就在于此。

    回想着一直以来我为希希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初次见面时,看到年仅三岁的希希眼中的那份不易觉察的落寞,出于母性的那种善良而不由自主的关注,只想给希希一些阳光让她灿烂起来,没有想到希希的家人如此看重。

    希希让我感受到职业价值

    昨天早晨我在幼儿园大门口值班,远远看见兴高采烈的希希向我奔来,紧紧地抱着我,轻轻地说:“明天是我的生日。”我蹲下身体,对她说:“明天我陪你过生日,好吗?”希希高兴地一直点头,站在旁边的外公外婆开心地连声说着谢谢,但老人家的眼里噙着泪。我拍拍外婆的手说:“您二老放心。”

    今天上午,我带着给希希准备的小礼物(一本绘本、一盒彩笔),来到她的班级。看到我,如同公主般打扮的希希,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紧紧地抱着我。自从希希从心里接受我这个“朋友”后,每一次的见面我们都紧紧地拥抱,每一次我都陶醉于这一份真情!

    我和教师、孩子们一起为希希唱生日歌,陪希希在生日烛光中许愿,当我看见希希像模像样地闭上眼睛,虔诚地许愿时,我在心里欣赏着她的成长。最让我感动的是,我让她说“谢谢大家”时,她居然声音哽咽地说:“谢谢园长妈妈爱我,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时,不再哭啦!”

    爱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转眼两年悄然过去了,我和我的“爱心宝宝”希希,由当初的陌生甚至她心里的“抵触”,到现在如果有几天不见面,彼此都有一份想念的情结,这一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我和希希之间纯纯的真情累积。这些都令我感受到为人师者的满足与喜悦。

    希希的外婆特地给我准备了一个大蛋糕,我推却许久,不忍伤害他们的真情,接受了。在晚上的全园大会上,我和全体教职工一起分享了这份来自家长给予我的荣耀。在大家共同许愿时,我的愿望是——希希下学期和妈妈一起回到上海生活后,但愿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有温暖的鄂州市实验幼儿园,有爱她的教师,有我这位园长妈妈。谢谢希希让我感受到当好“留守宝宝”的爱心妈妈多么幸福!

    (作者系湖北省鄂州市实验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