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观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外培训治理进入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报道,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已经一年有余,现阶段,超纲超标是治理的硬骨头。

    自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多份通知部署治理整改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底排查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万所,完成整改26.99万所,完成整改率98.9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办公室主任陈东升说:“在去年无证无照、安全隐患等问题基本得以管控规范的基础上,2019年,教育部门将严格规范学科类培训管理,使其将培训着眼点聚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

    报道指出,治理超纲学、超前学还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培训机构要加快转型,坚决不能围绕应试做文章,而应将重点放在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服务上,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

    【观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发展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训,重点规范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虽然已有规定,但据媒体报道,一些机构仍以思维创新、启智等名义开班,辅导内容也不乏应试的内容。

    要想治理好校外培训机构,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确实需要多方发力。一方面,培训机构及其行业协会自身要转变认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另一方面,“指挥棒”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此之前,不应过分苛责“家长疯狂让孩子参与应试类培训班”的现象。回顾曾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奥数班”,最后成功降温,靠的不仅是治理校外机构,更重要的是将“奥数”逐渐与升学、择校加分相剥离。

让基层教师专心致力教学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一些地方,各种非教学任务让不少教师身累、心更累,以至于有教师感慨:“都快没时间教书了。”

    报道称,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心得体会、五花八门的比赛或活动、各式各样的评比或检查……这其中,既有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必须由教师完成,也存在部分非必要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了“额外负担”。

    很多非教学任务挤占了教师大量的精力,让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2017年,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曾对2787名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些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他在去年下半年曾参与了一项调研,发现一所学校一年之中要迎接各类的达标活动、评级活动、检查活动达20余次;调研范围内的小学平均一年中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达23次。在他看来,不是说专题教育活动不能进校园,而是要选择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活动。

    【观察】

    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提出,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2019年要把为教师“减负”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陈宝生强调,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

    接下来,如何给教师减去非必要的负担?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教师的责任、权力、义务等,明确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边界。同时,清理非教学专项工作进校园项目,严禁侵占正常教学时间、学校德育活动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开展各类行政系统的“任务”。

    本报记者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