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催生人才“金种子”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设可持续发展模式,2014年11月11日,吉林大学正式批准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金种子试点工程”。
该工程参照全国百篇优博标准选拔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留任新教师,经过岗位培训后直接派送到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展与电子学院高度契合的前沿研究与探索,经过3—5年的潜心钻研,使其达到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的入选水平,回到学院充实学科力量并力争成为上述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该措施不仅摆脱了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国家级人才不足的艰难境地,而且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和学科排名的大幅度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事关大学教育的质量,而“引人难、留人难”却成为制约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近年来,为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难题,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多年人才“外引”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建立人才“内培”机制。
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外高水平研究平台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与世界顶级研究团队和知名学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的正向循环。不仅摆脱了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国家级人才不足的艰难境地,而且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和学科排名的大幅度提升。
外引内培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设可持续发展模式,2014年11月11日,学校正式批准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金种子试点工程”,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该工程参照全国百篇优博标准选拔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留任新教师,经过岗位培训后直接派送到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展与电子学院高度契合的前沿研究与探索,经过3—5年的潜心钻研,使其达到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的入选水平,回到学院充实学科力量并力争成为上述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
“这是一条引育并举、打造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培养年轻人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利用‘外在输血’的同时,也要增强‘内部造血’功能,通过在国外学术高地埋下‘金种子’,让其发芽、开花,然后重新移植到我们学院,最终结出硕果,这是一种依据吉林大学自身实际创设的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将‘金种子’入选者在国外形成的学术能力进一步转化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内生动力的合力对于促进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和学科快速发展十分必要。”卢革宇院长谈到继续实施“金种子”工程时坚定地说。
从2014年起,学院先后送出了5批科研潜质好的青年教师到国外顶尖研究团队深造,让他们在国际学术高地上开阔视野,快速提升研究能力与水平,成长为具有巨大潜力的优秀后备人才,为学科发展攒足后劲。经过5年“金种子工程”的实施,成果显著,学院迎来了青年人才队伍培养的黄金一代,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和人才储备。
如今,学院的“金种子工程”已经在全校推广。学校正式启动了“吉林大学培英工程计划”,每年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对话能力、有实力冲击国家重要人才项目或重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赴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学或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等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研工作。2018年,共遴选出27名获资助人员,在20名已派出人员中,已有1人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人才“金种子”绽放学术遍地花
越来越多的“金种子”们在国外成长发芽后,返回母校继续开花结果……
白雪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80后青年教师,是学院“金种子工程”试验期(2011—2014年)的一员。在她博士毕业、留校工作3年后,2011年前往葡萄牙进行博士后研究,其间在《自然·通讯》子刊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文章;2014年前往澳大利亚继续深造11个月;2015年底白)带着已经取得的科研硕果回校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回校短短3年时间里,成绩斐然,在学院政策倾斜、领导支持以及导师的帮助下,在《纳米通讯》《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30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影响因子10.0以上的论文4篇,2018年成功获得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学院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回到学院就像回家一样,感觉特别踏实,就是因为这种情结,在国外迅速成长后毫不犹豫地立马选择了回校。”白雪激动地说。
“金种子试点工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院通过这个计划将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送出国,开阔视野、面向前沿、提升能力,在国外开花结果,之后回归学校,助力高水平学科建设。
出国的经历让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受益匪浅,让他们在学术品位、研究方法和创造意识上都有了极大提高,对于白雪而言,意义非凡,“出国对我们年轻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了积累,才可能在回国两三年之内将成果‘喷发’出来,如果没有在国外历练和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进步,‘金种子工程’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怀着对科研和教学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白雪始终把科研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每当看到我的学生出成果的时候,都会有心动的感觉,我非常希望我们学院有更多‘金种子’萌芽!”
“根植厚土”吸引人才回流
周东磊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8届博士生,也是学院培养的新一批“金种子”之一,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
2009年满怀“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梦想的他考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半导体化学试验班,该试验班每年选拔30名优秀的本科生,致力于从本科开始就培养更加有科研眼光的学生。周东磊认为学院开设的半导体化学试验班为自己的科研梦想打开了第一扇门,顺利进入试验班的他便像海绵一样吸收各个交叉学科的知识。
2013年9月,他赶上了学校第一届本硕博连读学生培养的首发车,被保送到学院攻读研究生,在之后的5年中,他潜心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业绩。2018年在博士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周东磊通过考核后,正式入选“金种子工程”。他决定到国外顶尖研究团队继续深造,在国际学术高地上开阔视野,快速提升研究能力与水平,为今后发展积蓄力量。
在周东磊看来,自己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与学院的培养以及导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周东磊跟随导师宋宏伟教授主要研究稀土元素发光过程机理及应用,在导师的悉心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研究生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7篇,影响因子总和达216.152,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Materials、ACS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影响因子总和62.98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研究成果背后,是无数辛勤的汗水。他在9年学习期间,每天都几乎排得满满的,通宵做实验是家常便饭。
“科研也是一场修行,中间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抱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再回头看时会非常充实。”
2018年11月,他前往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在这里压力很大,不仅要适应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要抓紧独立开展实验,争取尽快取得成果。但是,正是因为有压力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尽快学成,返校回馈母校。”周东磊坚定地表示。
谈到“金种子工程”,周东磊认为这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是母校给予的可以继续自己科研梦想的机会,“我希望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做一颗‘金种子’,在国外好好成长、发芽,早点回校开花、结果,建设好吉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一份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