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5月22日,位于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杨梅竹斜街上来了一群背着画夹的大学生,他们是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7级建筑学的学生。30多名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有着600年历史和浓郁文化底蕴的胡同里,用耳聆听历史,用眼观察变化,用心感受理念,用手描绘画卷,将胡同改造的整体规划和理念同其本身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故事完美地融合起来。

    这是学校思政改革的一个缩影,将专业课搬到了北京胡同里,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老北京新发展的学习课。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让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课程思政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入脑入心。

    胡同新貌在画上 美好北京融心中

    “杨梅竹斜街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书局林立,在民国时期,云集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等众多当时叱咤风云的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都诞生于此。”在杨梅竹斜街居住了近40年的张大妈如数家珍地给学生介绍起这条胡同的历史。她的讲解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历史感的过去,这里的一街一景都有着一段生动的历史。

    在学生写生之前,色彩专业课的老师曹严向学生介绍了此次写生的要求,挖掘杨梅竹斜街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故事,结合居民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现代社会特点,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真正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有机更新与和谐发展。

    走进杨梅竹斜街59号,这里是熊文教授团队的人本实验室。多年来熊文一直参与大栅栏地区的改造,他和他的团队将研究主要聚焦于困难群体居住与交通环境提升、腾退空间优化设计与便民改造、老字号与平民精神复兴、跨界合作与共同缔造机制。熊文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直观感受科技服务生活的力量。

    通过对街道的观察和了解,学生支起画架,通过笔端将杨梅竹斜街展示于画布之上。学生李澜昊感慨地说:“作为一名北京人,我觉得胡同最能代表北京的风格,讲述北京的历史,这堂课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也让我更直观地知道了我们的老师参与胡同改造、服务社会的做法,毕业以后我也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建设北京。”

    潜移默化在身边 润物无声融课堂

    如何让课程思政建设做到位,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入脑入心?除了用画笔描摹胡同外,学校还将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安排在了校党风廉政建设海报展现场。

    “在创意思维训练和设计等专业课上,我们会引入设计主题环节。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了当前党风建设中的要求,体会党风建设的新变化,在头脑中形成对党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艺术设计传达系主任胡安华介绍。

    “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感受到了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贵的敬业精神。”学生赵宇航说,“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引发了自己对于廉政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考。”

    胡安华表示,“我们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主题作品的创作,让同学们有才学,更有品德。”

    “青马”人才在成长 立德树人融灵魂

    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除了充分开发课堂教学,学校还瞄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尤其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青年教师。2013年底学校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培养一支既懂马列、又懂教学的青年教师队伍和信念坚定、业务熟练的青年后备干部队伍。

    一教310的教室里,建工学院的学生正沉浸在范立峰教授介绍国家能源储备方面的重大需求及必要性,介绍地下能源存储的专业知识,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结合到专业知识传授中。作为学校青马班第5期学员,范立峰通过介绍国家“十三五”期间能源政策,如稳油增气,让学生感觉祖国的发展与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学校,还有许多像范立峰这样的青年教师,他们通过在青马班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党性教育、论坛研讨、团队建设等环节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青年教师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其中34%的青年教师晋升中层领导干部职务,20%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未来,学校将思政课融入教学各阶段,围绕学生需求丰富课程本身,使其成为全面人才,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到所有课程,让立德树人入脑入心、融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