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是农学,我的使命是教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湖南省蓝山县职业中学校长王运中了解到,今年学校计划招聘两名教师,却因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而无法进人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这两年都有中职师范生在该校实习,他们既懂农又懂教,给王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南农大教育学院院长郭丽君说,自湖南农大1986年对口招收培养农村中职学校师范生以来,像王运中这样主动找上门“要人”的中职校长还有很多。

    湖南是农业大省,全省396所中职学校设有122个农学类专业点。这些学校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是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

    但这些基地普遍存在专业师资数量供给不足、流失严重问题。郭丽君在调研中发现,湘中某国贫县中职学校,2000多名在校生拥有教师不到50人;而即便是国家级重点中职,也缺少种植类、动物养殖类、涉农机械制造、涉农电子电工等专业教师。

    作为教育部最早设立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之一,从1986年至今,湖南农大教育学院一直在探索、改进“懂农爱职,下得去,用得上”的农村中职师范生培养路径。

    这些中职师范生基本都是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而来,90%以上为农村生源,再加上湖南农业大学一直以“农”立校,让他们“懂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懂教。”教育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慧说。

    说普通话,却是一口方言腔;写板书,要不就是“往天上走”,要不就是“往地里去”,怎么也写不成整齐一行;准备教案时,就连“同学们好”也实录在案……诸如此类,凸显的是师范生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们通过开设‘大学语文’‘音乐’‘普通话’‘书法’等通识教育课程来补充学生基本技能。”但郭丽君和同伴们更看重的是课程之外的活动浸润。

    比如,“六艺并举”园丁工程系列活动。“园丁文”“园丁书”“园丁颂”“园丁秀”“园丁艺”“园丁辩”六大活动板块,围绕科创基金项目、征文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三字一画”比赛、中英文演讲比赛、才艺秀、教学技能大赛、新生辩论赛等职教师范特色技能,每年都开展相关活动。

    教育学院2015级学生龚婷,入校时一口方言,经过一轮又一轮演讲比赛、辩论赛的“实战演练”,不仅在学院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在即将毕业站上讲台前,她还考到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但仅仅是“会教书”还不够。九成以上学生来自农村,且多出自留守或贫困家庭,离异、单亲、重组家庭学生比例接近15%,生长在“缺爱”的家庭环境,如何才能当好“最需要爱心”的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庆华从实践活动入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

    湖南农大有一所子弟小学,三点半后,孩子们去往何处?教育学院主动揽过此活,每周安排中职师范生去小学帮扶,以校外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功课辅导员等身份,做好“三点半”志愿服务。

    学校所在的滨河社区,聚集了相当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学院和社区合作,开设“阳光少年成长班”,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到社区开展学业、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

    将学校职能处室的负责人请进来,担任部分班级的班主任。利用这些资源,将校内的服务性岗位安排给学院学生完成。曾经,学校治理校内共享单车,任务就分给了保卫处副处长担任班主任的2016级农学教育班。全班学生齐上阵,一夜之间,泛滥的共享单车归置到位。

    内向而性急的2011级学生郑礼,担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负责就业工作。招聘会上,他忙前忙后,在烦琐的事务处理过程中,不仅磨缓了急脾气,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

    据统计,教育学院每届学生超过80%在各种志愿服务岗位工作过。在付出与服务中,这群“缺爱”的孩子,习得了教师最核心的技能——“爱”。

    “我的专业是农学,我的使命是教书,教农当然要回到农村。”正如在农村学校担任特岗教师的2012级学生蒋湘君所说的那样,数十年来,教育学院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奔赴农村,为振兴乡村作贡献。这其中,有50余人成长为湖南各中职学校校级领导,500余人成为中职学校骨干教师。仅近5年,教育学院就有398名“专业精、师技高、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进入教育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