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从抓实课改做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毫无疑问,发现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递中国教育好声音,是教育人应有的高远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感受其独到的课改经验,领略其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昂扬风采。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共鸣。“公平”“质量”两个词,彰显出党和政府缩小教育鸿沟的决心,概括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

    “学校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学生之间的千差万别,对教育的需求和成长的道路也多种多样。素养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时刻生活在鼓励、诚信、幸福之中,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包容、学会真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精彩的人生。”这是校长杨超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解。

    泡桐树中学自2014年创建以来,以“生命自己长大”为办学理念,以“成参天大树,做社会栋梁”为校训,构建了“五彩人生课程体系”,搭建起学校课程超市,满足教育者和学生的多元需求。

    构建“五彩人生课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泡桐树中学的“五彩人生课程体系”主要分为根基课程和成长课程两大类,根基课程涵盖“修身、笃志、健体”三类课程,主要奠定泡桐学子成长的品德、理想、身体等基本素质;成长课程涵盖“博识、力行、拓新”三类课程,主要培养泡桐学子智力、能力、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课程涵盖8个学习领域,分别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

    一是德育和教学整合。德育课程化,没有单列的德育活动,以课程思想统领德育活动,有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与反馈。完善和丰富“修身”课程体系、“笃志”课程体系,落实《泡桐树学子基本素养十个落脚点》。开设游学课程、志愿者服务课程、职业考察课程,丰富教育资源。德育课程主要通过修身课程和笃志课程实施。

    修身课程:主要涵盖道德品质修养、传统文化修养、审美修养。主要通过新生入学行为规范、“晨曦有约”(周一主题晨会)、法制讲堂、经典诵读与鉴赏、礼仪课程、沟通与交流、心理健康工作坊、志愿者服务、摄影、影视鉴赏、艺术等课程实现。

    笃志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核心价值观引领。通过名家进校园、名师大讲堂、成功学子有约、职业考察课程、电视励志板块栏目、模联、国际交流活动等课程实施。

    二是语、数、外、物、化分层、分类整合。语、数、外、物、化5个学科,在中高考中学习强度大,个体差异大,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文科进行分类+分层整合,对理科进行分层整合,各学科内部进行3—6年(初高中一体)一体化整合。文科分类为基础课程+学科延展课程,如语文:“基础语文”“诗词漫步”“说三国”“品红楼”“超级演说家”“国学启蒙”等。理科分为三个及以上的层级。

    三是政、史、地、生跨时空整合。首先是地理、生物的分时必修。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在初一或初二选修地理或生物。增加综合实践课程,每学期增设政、史、地、生相关的综合研学课程,安排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几个相关学科的游学任务,递交各种形式的作业。其次是政治、历史。这两门课程是全时必修,并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游学课程,主要通过课程指导学习方向和方法,以行走、观察、记录、实验、写作等方式进行,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研究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人文与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目前泡桐树中学的学生们已经前往阆中、西安、自贡、宜宾、剑阁、广元、梓潼等多地开展了游学课程的学习。

    四是艺术、体育。学校艺体课程结构:采用“1+X”的课程结构(1为必修,X为兴趣课程);采用短课与长课相结合。其中,艺术必修戏剧和美术类模块之一,选修其他模块;体育必修基础体育(田径),选修其他模块。

    学校艺术类课程,打破传统音乐与美术课程,开发了综合艺术类课程,比如音乐剧《花木兰》《狮子王》《甄嬛传》等;听觉艺术类课程,如大合唱、开设管乐(萨克斯、长笛)等;视觉艺术类课程,比如版画、油画、素描、国画、陶艺、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书法等。

    学校体育类课程,每周开设4课时,两节短课,一节长课,主要包含田径(必修)、乒乓球(初级、中级、高级)、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啦啦操、街舞、花样跳绳、游泳、武术等。

    五是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开发了财商课程(“投资与理财”)、技术课程(“木工设计”“3D打印”“机器人”“动画制作”“微电影”“通用技术”“巧手巧编”等)、生活技能课程(“厨艺”“插花”“美妆达人”等)……据杨超校长介绍,将来学校还将开设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类课程。

    改革先行 重构教学生态

    课改牵一发而动全身,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泡桐树中学以重构教学生态为目标,多措并举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一是学制改革融通中学学制学段。创新学段重组,实施大小学段制,即中学阶段各12个大学段和6个小学段,每学期增设10天左右的小学段,开设补弱课程、阅读课程、自主规划课程和游学课程,主要开展游学类综合性学习、援助学习和自主规划学习,形成了以巴蜀文化寻根为载体的历史地理研学体系、以古都古城古景为依托的人文素养积淀研学体系、以科技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动态追踪研学体系。

    二是课程改革变单一为“四化”。构架“四化”课程体系,即课程结构“最优化”,课程分层、分类、分模块设置,即基础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分为三个层次;语言文学课程(语文、英语)除基础课程外,还增设阅读写作课程、学科兴趣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开设戏剧、国画、乒乓球等29个学习模块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在小学段开设“行走课堂”、科学探究课程等游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多样化”,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划分,将德育和教学全面融入课程体系,构架“五彩人生课程体系”,课程按根基类课程和成长类课程两大类开设100多门选修课程、33门职业考察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选择“个性化”,建立“课程超市”,学生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规则,自主选课、走班学习,实现学生课程表私人定制;教师角色“多元化”,对选课班级实行项目制管理,教师担当学科教师、成长导师、教育顾问等多重角色,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三是教学改革变分班为走班。学校突破行政班建制,实行走班制,即学校的教学组织安排不再以事先统一划分的“班”为单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代替被动安排课程,学生根据兴趣、时间、水平选择适合个人的课程,按照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行程”,走班学习。

    四是评价改革变一元为多元。打破传统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一元式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设立云平台“过程评价”系统,构建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开放式评价。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工作质量与学术发展协调评价和问卷诊断促进改进评价,实行岗位双向选择。另一方面,对学生实行学习质量与发展水平协调度评价、学分杠杆评价、德育智育融合评价等多维评价体系,保障学生综合素养协调发展。

    保障先行 形成整体常态

    为了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泡桐树中学以“三驾马车”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一是做强人才支撑。针对选课走班模式对教师要求较传统教学高的特点,为提升师资水平,学校以选聘、交流等多种方式打造“四高”(高水平、高能力、高学历、高知名度)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省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46名,占教师总比例达72%,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视界广阔、德业双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实施选课走班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二是做优信息化保障。全面对接“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战略,构建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教育改革全过程,实现平板学具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交互式学习全优体系,形成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育才氛围,为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保障。

    三是做细管理保障。实现“三大转变”,即从科层管理走向科学治理、从层级导向走向效率导向、从兜售教育走向服务成长,构建以“6处室服务3学部、22项目组服务705个体、3平台集合大数据”的扁平化服务新模式。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瞻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创新的进一步弘扬,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的课改事业必将继续阔步向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刘佳 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