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地方 夯实“一流学院”建设基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地处秦岭腹地的地方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在改革发展中迎来了一系列突破: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发改部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

    2017年,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2018年,学校入选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

    2018年,学校获得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较高荣誉——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获批建设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验收;

    学校教师于浩世领衔的团队育成小麦新品种8个,审定品种3个,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科学技术三等奖、商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们培育出的旱作地区小麦新品种经推广使用,目前已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被誉为“商洛山中的袁隆平”;

    ……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3年前学校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植地方求突破

    作为陕西省商洛市仅有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和其他地方院校一样,也面临着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时代课题。如何破题书写地方本科院校的奋进之笔?商洛学院人在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后作出的选择是: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

    2015年12月,学校出台了《商洛学院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方案》要求全体教师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乡村,通过看变化、察民情、亲体验、勤动手、深体会、多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科研水平。每位教师每学年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20天,分散活动时间不少于10天,活动期内至少发表一篇教学、科研论文或调研报告,或主持一项课题,或参与一项10万元及以上横向或5万元及以上纵向课题,或牵头建设一个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或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服务培训等。

    2016年4月13日,商洛学院“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召开。自此,每年4月,学校印发当年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工作安排;6月,对各单位申报的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确定当年立项资助项目;7月,各院(部)及各项目组分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7月至8月,项目实施期间,校领导带队深入合作单位分别对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9月初,校内各单位和各项目组总结暑期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工作。

    为了保证“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每年在财务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行动计划”开展。学校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考核,对表现突出的相关教学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连续3年来,全校共有1293人次参与到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中,与260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290个。学校表彰奖励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22人次。

    服务地方显身手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真正推动商洛、为商洛培养和储备人才、给商洛出力的是商洛学院。” 

    “本次开展的‘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就是在我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才、专业、教学资源优势,力争在提升商洛城市品质、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等方面再创佳绩,使学校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基础教育的‘动力源’、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校长范新会说。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各二级学院积极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寻求根植切入点,积极申报实施根植项目,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服务地方活动,实施的根植项目涵盖基础教育、旅游、地方馆志整理、翻译、地方文化建设、文学创作、方言与普通话调查、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等领域。

    “商州区山洪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项目组对商洛市商州区18个乡镇山洪灾害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制作讲座材料、印发宣传手册与挂图、组织专题培训与专项咨询、制作影像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山洪灾害知识普及宣传教育,组织山洪灾害防御知识专题培训18场次,直接受益群众500余人,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网站、《商洛日报》、商洛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采访报道。“陕西炼石矿业有限公司生产工艺各阶段铼含量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组利用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建立多元素分析方法,有效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问题,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额4420.9万元,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项,为商洛市建设矿产资源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万寿菊加工关键技术与叶黄素产品开发”项目组,结合学校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陕西省科技统筹重大专项“万寿菊加工关键技术与叶黄素产品开发”,通过对商洛有代表性的食药用植物万寿菊进行多元化综合加工利用,已成功规模化制备得到万寿菊叶黄素酯提取基质颗粒,为开展规模化亚临界提取叶黄素酯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成功研发叶黄素酯压片糖果产品样品,并为企业优化了剂型及配方。

    商洛是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覆盖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学校引导教师把根植地方行动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发挥了教育扶贫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多个项目团队在学校帮扶的丹凤县开展“双百工程”扶贫,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帮扶为中心,以特色产业技能培训、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文化民生帮扶为主导,以其他形式的教育帮扶为补充的“1+3+X”教育扶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吕玉卓带领项目组赴丹凤县较大的畜牧养殖企业——陕西未来绿色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工作,协助该企业完成了6项技术革新,每年为企业增收5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对该企业传统产业模式的升级改造,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科研+合作社+贫困户”的创新发展模式,解决了1200余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使其中400余人脱贫致富。经管学院“丹凤县精准脱贫调查研究”项目组深入武关镇阳阴村、龙驹寨镇冠山村和铁峪铺镇中心村调研走访,采集扶贫攻坚第一手资料,以第三方视角对丹凤县精准脱贫工作展开评估,构建精准脱贫效果评估体系,为丹凤县开展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依据。

    夯实基础创一流

    三年扎根商山洛水,教师在根植地方行动中了解市情、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校在校地深度融合中扩展办学平台,健全合作育人机制,进一步夯实了“一流学院”建设基础。

    学校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特别是商洛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组织体系,设立了健康管理学院;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特色学科专业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了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唱独角戏局面,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进行校内外“双导师”授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强化行业指导,不断完善以“产教融合”和“创新驱动”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支撑、引领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采取加大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比重的做法,探索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的“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59个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仅2018年,就有“地方高校化材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教育部门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立项,5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商洛学院—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获批陕西省立项。

    2018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中,该校蒋怡凡等学生负责的《“兴农之光”智能控制系统》获得金奖。该项目就来源于该校电信学院袁训锋博士团队的“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项目,也是学校扶持的一个扶贫项目。项目主要受益者是木耳种植生产农户和企业,在大赛上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评委专家的高度赞扬。

    在根植项目合作基础上,学校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陕西君威农贸综合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整合资源,搭建了秦岭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产教融合平台。3年来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增加300%,科研经费增加330%。广大教师不再单纯坐在实验室搞科研,车间、厂矿、田间地头,都成了科研场所,教师把论文写在了商洛大地上。

    有感于商洛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鹏大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张生勇教授欣然受聘为商洛学院“双聘院士”,并在学校设立了“院士工作室”。

    “我校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已经完成了为期3年的第一个周期,6月上旬将召开总结表彰暨推进大会,我们要认真总结成果经验,更好地发挥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高校企业双走进活动对一流学院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特色办学、质量立校方面为全省一流学院建设贡献商洛学院的经验和智慧。”该校党委书记龙治刚说。

    展望未来,商洛学院人豪情满怀,将扎根商洛大地,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一流学院”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