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幸福创造力 为幸福人生奠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何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教育的新课题。河北省张北县新盛小学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摸索出幸福教育的理念,主张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全面培养学生感受幸福、享有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本领。

    学校从课程体系建设、师生幸福共享、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凝聚幸福创造力,营造教育幸福感,致力于发展为师生的当下幸福以及学生的未来幸福奠基的现代化幸福教育。近年来,学校荣获“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张家口市学校文化建设百强校”“张家口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张北县教育教学优胜单位”“张北县学校安全工作优胜单位”“张家口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构建幸福共享师生关系

    幸福教育,是一次人性回归、生命回归的教育,是为幸福而教的教育。构建幸福共享的师生关系是当今研究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趋势。张北县新盛小学校长史砚军认为,教育幸福感是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由双方在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交往中激发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体验式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幸福,教师的素养决定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感,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让校园里的教师们笑起来,那么未来就不会呈现多少笑脸。校长史砚军在学期工作汇报中说:“我将关注我的老师的脸上是否有笑容。”

    与此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素养,秉承自由、创造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学生心理,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幸福师生关系的营建中去,让教师的幸福情感通过真诚的表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关怀和爱,引发学生内心幸福的共鸣,师生双方共创共享幸福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式教育旨在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职业幸福感,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幸福童年和充满创造力、感受力的幸福人生。

构建幸福课程体系

    学校以幸福为核心,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崇高理想和美好道德品质。国家课程开齐开足,不随意增减学科和课时数;拓展课程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开发书法、绘画、诵读、象棋等校本课程,开设了38个社团,采用自编教材(如太极和二胡),举办拔河比赛、队列队形比赛等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则坚持“六字”德育工作要求,夯实德育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入学教育、班级工作管理、红领巾监督岗、升旗仪式等德育活动,认真落实一会一操一扫制度。

    学校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主张把时间、健康和快乐还给孩子。学校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性维护学生对学习的持续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教育即发展”的观念和“课堂均衡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被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加强幸福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建设优美幽雅、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创设橱窗、墙体文化、图书室等各种文化设施,利用功能室展出学生书画作品,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举办各种知识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的幸福文化。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秉承幸福教育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创造幸福本领的教育目标,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通过教育行为有效协调起来,深入贯彻落实了“培养什么人”的教育问题,为师生的幸福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强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