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合同包上一本”实在不靠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就在高考落幕、中考近在咫尺的时候,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中学的一则告知迅速在网上蹿红。告知中称针对全县前2300名优秀学生,学校将开展合同制培养计划,保证学生三年后高考在一本以上,否则巨额赔款。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目前,学校已经紧急叫停了这一行为。

    这年头,抢夺生源的新闻层出不穷。论传播效果,这所学校签合同包上一本否则巨额赔款的承诺的确做到了“广而告之”。但问题是,教育不是搞营销,来不得急功近利,更何况包括该学校所在的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对违规抢生源的行为三令五申地禁止。例如,河南省教育厅不久前就下发了一份《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就严禁违规抢生源。

    不仅如此,学校称签合同包上一本否则巨额赔款,本身就是一个闹剧。首先,该学校作为一所公办学校,其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有数的,如何使用也有着严格规定。因此,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免除那么多学生的学费和提供那么多的助学金,动辄数万的赔偿金也不是一所公办学校能承受得起的。其次,学生的成长充满了未知数,在学业上也是如此,更何况考试充满了各种意外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打包票包学生读一本?

    其实,这所中学之所以想出这样一个主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即认为一些学校升学率高,主要原因是生源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办学有三要素,即生源、教师和经费。通常情况下,生源被办教育的人最为看重。多年前,民办教育兴起时,各地就时常会爆出一些民办高中高价抢生源的新闻。道理大家都懂,好学生就像好树苗,生源好自然教学过程轻松,也容易出成绩。有了好成绩,自然会引来更多的优质生源,学校的教育进而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这么想的学校管理者们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逻辑只是理论层面的,现实中究竟有多少学校是通过抢生源而成为名校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出几个。育人如种树,树苗重要,但后期的培育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如果学校没有积累起较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就算把“种子选手”都给他们,恐怕也可能误人子弟。

    以合同的形式跟学生及其家长“做交易”,不仅涉嫌违规抢生源,也有违教育规律。教育的规律是什么?有句老话说得好,那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能速成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前些年一些高中为了获得好名次,使劲地砸钱办教育,结果怎么样,大家都有答案。

    以合同的形式跟学生及其家长“做交易”更是有违教育的初衷。教育的初衷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高分,而是有教无类,使每个孩子都有健全的人格。学生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点,教育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掘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化自己的特长,补足自己的短板。

    “签合同包上一本”是各地生源大战的畸形产物,它给教育从业者反思教育的契机,也是对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个提醒,那就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源大战,不是一纸红头文件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相关部门将管理关口前移,进而推动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均衡各地的教育资源,帮助那些比较弱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学校的竞争力。

    (作者系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