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怎能成为惩戒手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笔者经常在校园里看到,书声琅琅的早读时间,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校园各处清扫垃圾。了解得知,班主任为了给所谓的“学优生”腾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在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安排个别“学困生”完成班级清洁区的清扫。不少班级对此约定俗成,便出现了上述景象。

    如果是随机安排,倒也无可厚非。但个别班主任往往会在安排工作之后加上一句,“不好好学习,就要好好劳动”。于是,这些“学困生”甚是理亏地服从指令,认真完成任务,没有任何成就感和自豪感。没有参加劳动的学生,优越感油然而生,谁让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该用劳动来惩罚他们。

    还有的班主任热衷于如此管理班级:不做作业者,罚擦黑板一天;迟到几次者,给花浇水几天;打架骂人者,罚打扫教室若干天……于是,班级同学学会了对号入座,老师一公布某某学生没交作业,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擦黑板去吧”;一有同学迟到,就会有人幸灾乐祸地说“护花使者驾到”……出现这样的声音,班主任也不制止,反而暗自高兴,似乎让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共识,才有利于班级管理。

    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让学生在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上述将校园劳动作为一种惩戒手段的班级管理方法,显然全盘违背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核心,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学生认知层面看,劳动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幸福、创造世界的道理,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而上述行为在暗示学生,劳动不过是一种惩戒的手段,并没有什么幸福、光荣和创新创造可言。从学生情感层面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以劳动为乐的美好情感。而上述行为却在鼓励学生鄙视劳动、疏远劳动,哪里还谈得上“热爱”“尊重”“珍惜”“快乐”这些美好词汇呢?从学生能力层面看,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有关劳动的各种技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具有劳动的本领。而上述行为让少数人被动劳动,让多数人远离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本领怎么可能在面上得到有效培养呢?从学生行为层面看,劳动教育应该借助劳动实践,让劳动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做好清洁区卫生和班级卫生都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便捷、易操作的教育载体,谁都不该缺席,也不能缺席。精心设计使其发挥劳动教育的最大功能,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述做法,使得学生连起码的劳动意识都无法树立。至于学生劳动习惯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通力合作。各方力量都不能一边在劳动教育中煞费苦心,一边又在其他方面唱反调,而要时刻以正向的价值体认引领劳动教育,不能让劳动成为惩戒学生的一种手段。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市弶港农场农干桥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