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教育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上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教育奋进记
写在前面的话
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新探索、新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教育奋进记”栏目,敬请关注。
时代洪流奔腾浩荡,教育改革潮涌东方。
上海,一座背靠亚洲大陆、面向广袤太平洋的国际化大都市,以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与丰厚实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来了,心头装着一个疑问:上海的初中学校在全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独占鳌头,凭什么?一批一批的英国教师来到上海,一批一批的上海教师前往英国。个中缘由在于,英国政府想要学习借鉴上海的数学教育经验。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成为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唯一代表。她是上海教育的骄傲,也堪为中国教师的楷模。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同样是上海教育人的内在品质与前行姿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上海教育界砥砺求索,聚焦立德树人,力促优质均衡,深化综合改革,奋进在教育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上。从高考改革到幼有所育,从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从新优质学校到职业体验日,上海锐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栋梁之材,描绘着秀美的时代教育画卷。
理想信念教育植根课堂,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古香古色的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是1949年陈毅率解放军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也是重温红色记忆的生动课堂。不久前,军史学家刘统教授携新书《战上海》来到这里,与师生们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同上一堂课”活动。
解放上海,让这座当时有着500万人口的东方大城市恢复生机,共产党人做到了,一种郁勃的奋进精神穿越70年时光,闪动着亮色,流进学生心田。
课堂是育人主渠道。上海各级教育部门按照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理念,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教材、抓教改、抓教师、抓协同,将理想信念教育植根于课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课,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课,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课,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课,上海建桥学院“奉献中国”课……60多门以“中国”命名的思政课选修课程在上海所有高校开设起来,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灵活的授课方式、切中现实的教学内容带来新颖别致的学习体验,受到学生追捧。
作为“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的发祥地,上海大学2014年推出“大国方略”课,后陆续开设“创新中国”“人工智能”等9门课程,多种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该校还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大学英语”“爱情心理密码”等课程成为理想信念的载体。
如今,已在上海高校全覆盖的“中国系列”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上海积极推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在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力求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转化为适合各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事,也是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的事。上海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的价值使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变化的不仅是语序,更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性生态正在形成。中小学也形成了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上海中小学校和教师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在提高,立德树人总目标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以往或多或少被边缘化的美育、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
奉贤区曙光中学的学生们来到新辟的农垦基地,栽下第一批果树。这片占地6.5亩的沃土划分为蔬菜区、果树区、绿植区、暖棚区,不仅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新平台。
普陀区教育局与海上印社合作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篆刻家每周一次为中小学生讲授篆刻,参加的学校已从2所扩展到5所。
曹杨二中每年组织学生进行考察实践活动,高一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生存训练,高二去甘肃会宁、河南兰考学农考察,高三去嘉兴南湖举行成人仪式……魅力课堂从屋檐下延伸到广阔社会。
职业教育同样把德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李小华表示:“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通过校企融合、强化实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涵育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理想是前行道路上的明灯,信仰之光在上海莘莘学子的心头闪耀。
回应百姓现实教育关切,让家门口的学校强起来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一端连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端连着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殷切期盼。
“这几年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月14日,九十高龄的于漪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动情地说,“上海教育有真举措、好做法,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的居民享受着跟上海市区一样的教育品质。今年9月,以儿童自由剧教育为特色的崇明莺莺幼儿园,将开办第四个园区江帆园。新幼儿园效果图甫一公布,就引起家长网友的热议——“支持公立幼儿园,优质办学!”“莺莺幼儿园,我家孩子当初的幼儿园,里面的老师很棒。”
上海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政府主动承担责任,执政为民的宗旨不曾动摇。通过优化规划布局、丰富供给,上海持续满足着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
上海1591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有990所,占比62.2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而且公办幼儿园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目前,上海普惠性幼儿园已达80%,率先完成了全国面向2020年的目标。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这是市民的期待,也是教育的梦想。上海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资源共享,以制度创新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015年,上海启动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五项标准”,推进学校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标准、生均经费等标准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均等化和升级。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一项项得力举措,让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效的课程教学、优质的教师资源实现共享和辐射。目前,上海已建设190个学区、集团,覆盖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
义务教育学校“公弱民强”是国内许多地方乃至发达国家面临的教育境况。在上海小学教育质量普遍高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公办初中办学水平、增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成为一个富有紧迫性的教育命题。
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应运而生。2018年,上海选取116所公办初中作为强校工程实验校,后增加第二批12所,通过3至5年的建设周期,聚焦问题补短板,促进公办初中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欲要学校强,必先教师强。强校工程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紧密结合,让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拥有1名市级名校长、2名名师,各区通过调配校长和骨干教师资源,加强有潜力校长和教师的培育,加紧配齐或申报名校长名师。
在政策的高强度引导下,众多优质资源专业力量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支撑。目前已有26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5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5所优质民办学校、4所区教育学院和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参与到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支持带动之中。
上海还实施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成立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开展研究,提供专业指导服务,以项目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自觉。项目重点关注义务教育阶段“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普通公办学校,市级项目校从开始的43所增加到目前的94所,并逐步扩展到各区的近300所,切实做到“抬高底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