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高校不能缺席
近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排行榜,根据学生每天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积分排名。据介绍,正确投放1斤垃圾可兑换10积分,100积分就相当于1元钱,可以去学校的相关商店换购物品。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回收与处理的第一道关口,不仅能够减少焚烧、填埋垃圾的数量从而保护环境,还能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垃圾分类在我国提倡了多年,很多地方实行得不太理想,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已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在垃圾分类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高校显然不能缺席。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环保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从不乱扔垃圾到垃圾分类,环保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价值认同,显然不能依靠生硬、冰冷的说教,而是要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垃圾分类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每个人既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也是垃圾分类的受益者。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物理拆拣,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垃圾分类契合公共的价值理性,却不一定符合个体化的工具理性,不可避免会遭遇公共事务上常见的“搭便车困境”。嫌麻烦、图方便导致的动力不足再加上违规成本低,使垃圾分类沦为某种意义上的“稻草人”。
垃圾分类要想真正地落到实处,离不开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不论是让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得到一定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慰藉,还是对各种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抑或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垃圾怎样分类、如何循环利用的环保教育,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正强化”,说的是如果因为某种行为而得到赞赏或鼓励,以后从事这种行为的概率和次数就会增加。不论是“垃圾兑换”,还是“垃圾清理挑战”,或者是尽量减少垃圾生产的“零废弃生活”,要想扩大环保的公众参与,就必须让人们能够从中得到更多激励和回报。如果做好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得到满足、乐趣、愉悦等内在性的激励,也可以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尊重和赞誉以及物质回报等外在性的激励,愿意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讲,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引导大学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垃圾需要得到更好的处理。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也应该将垃圾分类入脑入心。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位。但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们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培育垃圾分类的习惯,也需要进行科学谋划、精心安排和稳妥推进,确保严格遵循科学、讲究规范和符合标准,既让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充满价值认同,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