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进校”意在构建良好教育环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6-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些年来,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渐成敏感话题。面对教师惩戒学生往往出现两难的状况,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进行了大胆尝试:该校自2018年3月开始请戒尺进课堂,对违规学生实施轻微惩戒。将近一年半后,有媒体记者回访该校。校长表示,“这一年多来使用戒尺得当的班级,班风、学风都有很大的改进”,该活动将长期开展下去。

    奖励与惩罚历来是教育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而关于教育惩戒权,国家层面缺乏明确而系统的法律规定,地方也少有具体的相关实施细则。因此,大竹县第二小学通过“戒尺进课堂”的形式赋予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权利,无论是在动机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种颇有勇气和智慧的积极尝试。

    但需要警惕的是,其他学校不能因为这所学校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就照搬照抄。这是因为,大竹县第二小学之所以请戒尺入校,是基于该校较为特殊的校情和学情:不少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在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下,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学校在想尽办法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求助于戒尺这一工具。可见,在学生家庭教育水平跟不上的情况下,引入戒尺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对于学生家庭教育相对较好的学校,引入戒尺显然还要慎重。也就是说,戒尺进课堂并不适合每一所学校,适用范围与校情和学情息息相关,尤其要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具体使用上也应切忌过度。

    戒尺作为传统私塾教育的产物,在当代社会再度浮出水面值得深思。实际上,戒尺进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去年,福建安溪第十九中学就举行了戒尺授尺仪式。全校6个班级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该活动经朋友圈转发后,引发热议。但不管如何看待,应该形成共识的是,戒尺的作用更多是警示,其象征意义无疑大于实际意义,而不应化身为教育惩戒的代名词。

    现代教育需要惩戒教育,但不是通过过于冰冷的戒尺来传达的。因为在现代教育中,更讲究师生平等、共同发展,学校要将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营造现代师生关系上。对于那些喜欢调皮捣蛋、过于好动的学生,学校和老师要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共商解决之道。如果家庭层面不配合,可以借助班级规约的方式,通过同学之间共同制定奖惩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班级文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班级规约或共治指向的是所有班级成员,也包括老师。如果老师犯错,也要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相对而言,这些具有面向全员和班级共治色彩的管理方式,更能凸显现代教育的内涵,更能赢得当下学生的认可。

    戒尺进课堂之意不在戒尺,是让师生都对教育规章、学校制度和班级规定等都抱以敬畏之心,背后是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以达到学生更加尊重老师、老师更加爱护学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目的。从这种角度看,戒尺进课堂不必过于关注,更不该多加炒作,每所学校用爱感化学生、用心做教育,才是正途。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皇殿岗小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