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赫孚

  国赫孚,男,1950年生,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人大代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76年至1992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工作,先后任通辽市一中教师、副校长,通辽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1992年调回天津,在耀华中学先后任教师、副校长,2000年至今任天津中学校长。曾经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说是亮点,是因为这门课程在育人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说是难点,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实施要遇到诸如活动的时间空间、课程资源、指导教师、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许多难题。尤其是考试制度,使得这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开设常常落空。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天津中学国赫孚校长曾说过,“高考不考,照样要搞。只要想搞,准能搞好。”最近,出版了《国赫孚与实践教育》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天津中学12年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走访考察了天津中学,就课程实施情况与国赫孚校长进行了长谈对话。

  【陶继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难点也是亮点,你们学校对此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请您做一下介绍好吗?

  【国赫孚】天津中学成立于2000年,建校之初,我与几位老师参考和借鉴各地的教育改革的经验,设计自己学校的改革思路。这期间,看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和《纲要解读》这本书,当时有种如获至宝、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苦思冥想的教育改革的思路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天津中学发展的历程,就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育改革的历程。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我们着力最多的算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把它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农村之行成了学生终生难忘的生命成长课

  【国赫孚】第一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2001年,那次带着学生去蓟县,进行社会调查。天津中学刚成立,招收的都是市里收底的学生。从天津市区到蓟县有3个半小时的车程,我当时提议在火车上安排自习,一些老师说这恐怕不符合实际,本来就是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而且他们第一次出门很兴奋,要看风景,不可能专心读书。我说,咱们不妨试试。动员会上我对学生讲:在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谁如果能够挤出时间用于学习,他就会比别人多一份才能,在竞争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你们不比南开耀华的学生差,差距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次在火车上安排自习,对你们就是一个考验。过了这一关,高考没问题。在火车上,老师们一宣布开始,所有的学生都拿出了书,认真地读。有个别学生开始坐不住,但一看到别的学生都在读书,他也就跟着学了。其实这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对学习并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了学生一种自制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陶继新】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它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您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人,所以,才有了让人们不可思议的逆向思维。二是您的理念新。在您看来,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差,更多的不在智商的高下,也不在原来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在其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需一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有了好的习惯,即使当下学习并不理想,未来却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三是在火车上看书,一般人都很困难,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乱,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是不可能看下去的。你们的学生竟然能够看下去,而且看得还比较专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您的话语,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让他们有了走向成功的自信。况且,有了好的“开端”,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高潮”。

  【国赫孚】第二天晚上,我们又组织学生在村教室上晚自习。从晚7点到9点,我坐在教室后边和学生一起上自习。5月中旬,学生们将参加全市的计算机会考。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虽然参加了一整天的劳动都很疲劳了,但都在认真地看书做题。这些学生平时都不是用功学习的学生,但当我们营造了一个用功学习的环境,每个人就都被这一环境所感染,都成为了用功学习的孩子。下课了,我问一个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个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学得是不错,但这样的教室是不适合上晚自习的。这里的光线不足,教室昏暗。一个人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书学习,视力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我说:“农村的孩子们3年就是在这样的教室上自习的。”学生听后无语,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会发生激荡。

  【陶继新】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您是一个校长,您对学生的信任,给了他们极大的精神支撑。他们似乎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虽然是“差生”,但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其实,没有不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者,只是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走向优秀的信心。您给了他们自信,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况且,您还是和他们坐在一起自习呢!我想,他们肯定不会认为您是在监督他们,不然,他们就会“心在曹营心在汉”,不会专心致志地学习了。因为他们对您信任,认为您是在给他们“陪读”,是从心里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走向成功的。所以,他们心存感激,就有了在那种灯光下努力学习的场景。那个学生的“无语”,一定会在他的心里激起很多思索: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那么差,学习还非常认真;自己的学习环境那么好,能不好好学习吗?

  【国赫孚】其实这次安排自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我们是一所新学校,教室里有24盏日光灯,而农村教室前后只安了一盏白炽灯泡,我希望他们能从对比中感受到他们自身生活学习条件的优越。

  【陶继新】大城市的学生,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更不知道珍惜。您安排的这次自习,则让他们有了特殊的体验。当他们知道应当珍惜学习机会时,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内在需求,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比较自觉与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

  【国赫孚】学生到农户家里做调查,在农民家吃饭劳动。农民对学生的接待很热情,他们的淳朴与憨厚给学生以感染,尤其是贫苦农民的生活现状引起了他们心灵的震撼。他们写道:“我们入户的这一家4口人,年收入只有2000元,孩子的学费就用去一半。除了过春节,很少吃肉,给我们准备的饭菜很可口,虽然没有肉,但有豆腐和粉条。我们吃饭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家长不让孩子上桌和我们吃饭。两个孩子站在我们面前看着我们。我们吃完了,他们用馒头沾着菜汤吃得狼吞虎咽。”学生后悔没有给孩子们留点菜。农民的贫苦的家境引起了学生们的同情,这种同情心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很重要。这种同情心不是刻意培养的,是现实与他们自身的生活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而形成的。

  【陶继新】您为学生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生命成长课。他们在天津市里,不管怎样,也不可能想象出农村会是看到的这种景况,这怎能不让他们感慨万端呢?在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而在场学生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这样的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下乡劳动课,而是让他们的生命得到洗礼的课。相信有了这样的“课堂”,有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你们的学生再回到天津中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国赫孚】是的。我们的学生回到城市后,他们把农民家的孩子接到城里来玩,还有的利用假期又回去看接待过他们的老乡。

  【陶继新】交友也是一种学习,农村孩子到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来是学习,城市人交农村朋友也是一种学习。由此而缔结的友谊,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尊重普通劳动者应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国赫孚】我1968年下乡,1973年选调上学,我当过5年的农民。我有切身经历,我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要同情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我们学校会餐的时候,一定要请上临时工、物业和食堂的工作人员。一个临时工在学校食堂油锅起火时,把火扑灭,避免了火灾的发生。在全体教师会上,我们为他颁发了奖金,我发自内心地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在我们学校的走廊里,有一块文化展示牌,题目叫作《劳动者之歌》,上面写的就是物业人员和食堂大师傅的一些事迹。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要尊重这些为他们提供服务基层的劳动者。

  【陶继新】您的这种思想与这个行为,足以让我对您敬仰有加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当过10年地道的农民。直到今天,对农村,对农民,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的心里,一个领导,在人格上,与一个农民完全是处于平等位置的。如果对这些人心存感恩之心与爱心的话,他就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而有的从农村走出来没有几年,就看不起农民的人,一定是品格低下的人。一个校长人格的高下太重要了,因为他会依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他心里的师生。与您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从您身上,我已经充分感到了您是一个真心尊重人的人,尤其是真心尊重生活在底层之人的人。有了这份真诚之心,也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根本了。

  【国赫孚】您说得很对。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在人们普遍追求钱、追求权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我们的孩子们有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意识到我们的责任。现在孩子们羡慕大款、羡慕名车,看不起普通老百姓,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我们在初中开展了“岗位体验和社会观察”活动,让孩子们到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一起上班。一个学生的父亲是送报工,孩子原来认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爸爸,干不了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跟他去送报纸,我都觉得低人一等”。当他和他的爸爸送完一天报纸回来,他累得精疲力尽,思想有了变化,说:“爸爸为了这个家,为了我能过得好,每天拼命工作,而我呢?我为爸爸做过什么?没有。不仅没有,还看不起他。现在看来,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儿而已,爸爸是值得尊敬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