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丰富内涵,本刊邀请高校社科界专家学者撰文,学习、分析、解读、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着眼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敬请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贡献

  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的范畴,既是对过去十年科学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现实推进科学发展深入思考做出的必要选择,更是对面向未来继续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田克勤

  党的十八大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就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做出了明确的概括。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的范畴,既是对过去十年科学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现实推进科学发展深入思考做出的必要选择,更是对面向未来继续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对十六大以来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党中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党在取得巨大成就、积累新的经验的同时,对治国理政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境界。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顺乎时势,合乎人心。

  第二,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八大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八个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些基本要求,既是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来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第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表述。这些表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价值取向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倡导,对凝聚精神力量、形成思想共识、促进文化认同,动员人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贡献。

  首先,报告重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范围内逐渐形成社会共识,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群体因产业的分工而日益分化,人们的利益也越来越多元化。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来自五洲四海的不同文化和思潮同时并置在我们面前,人们所处环境和利益视角的差异使各自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精神纽带把一个快速发展大国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毕竟,一个有共识、有共同价值认同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为了通过价值教育形成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命运共同体,教育者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者,必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少年,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其次,报告明确了一系列倡导的价值观,倡导、弘扬这些价值观,教育工作者须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之众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有可以唤起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这个表述看,报告倡导的价值观是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而且提出来的时候也是分了层次的。这显然考虑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不同视角,广泛吸收了关于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不同意见,最大可能地包容了关于核心价值观表述的不同观点。譬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追求,即建设一个基于法治、人人平等享有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公民道德或人民生活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那么前两个层次的价值观或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作为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属于调节人民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它们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道德价值规范的体现。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