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再次,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培育价值观和促进文化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文化精髓的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力量或精神驱动力,因而价值观本身不仅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变迁,也是促进文化变迁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的就在于构建一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衔接、与世界优秀文化良性互动且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与文化育人
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教授 张岂之
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24个字的精炼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大学来说,需要对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有深入的理解,使之贯串于高校整个工作中,同时有责任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体可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没有创新,传承就会落空。而文化传承与创新二者的紧密结合,要靠教育的世代相传,不断加以推进,才能生效,这是因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无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民族的命脉,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依托;教育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人才培养中体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精神,也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会通精神。
将大学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文化育人工作服务,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育人推向社会和世界,使更多人受益。
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揭开网络公开课的序幕,以免费的方式将其教学资源传播到网络上。接着,哈佛、耶鲁,还有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名校也加入进来。目前多所名校联合推出系统的网络课程,有些课程的影响很大,如哈佛大学桑德尔(Michael J.Sandel)讲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内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在国外公开视频课程中影响较大。经过视频课程的传播,西方的话语体系影响到全世界。
李长春同志在今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借鉴西方大学录制视频课程的经验,经过周密准备,于今年年初开始落实开设视频课程计划,相信将对中国学者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阐述研究成果,扩大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大学文化要兼具世界视野和本土情感
这里所说的“世界视野”,就是将我国灿烂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价值观等精神瑰宝向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并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幕,短短几年,世界上涌现出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在全球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国家还设立了中华学术成果翻译和对外出版基金项目。这些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应该得到更大的支持。
文化传播的世界视野不可缺少,但我们在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们通过文化渠道,培养、提升他们热爱乡土的感情。我们在陕西办学,陕西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有一些文化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世界性。陕西省的高等学校,应引导学生们理解、热爱乡土文化,保证他们在学习期间能有机会去领会陕西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这对于培养青年学子们的爱国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自信都有重要的作用。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晓西
在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还是第一次。这个提法非常及时,非常有力,非常重要。我想从以下几点谈点体会: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对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简言之,就是突出生态,五位一体,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提法的现实作用
美丽更强调了生态文明,是对当前出现的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高标准,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高要求,也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震撼性的呼吁。目前中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因此,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任务格外艰巨。在不少地方,能否达到水能喝,山不秃,地不陷,气不呛,就很不容易。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现阶段离“美丽”还远就不考虑“未来的美丽”。要知道,没有美丽的目标,当前工作的安排标准就会降一级甚至降很多级,城市规划就会失去远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就会满足于低水平,而这会给未来的生态文明带来积累的负担。事实上,“美丽中国”更接近民众的理想,更便于民众的观察,更富有号召力和亲和力,也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确实不是短期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美丽城市和农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那里子就是实力,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功夫,而更要在永保美丽上下功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功夫,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功夫。这样的美丽,就是人民欢迎、真正靠得住的。
我相信也预祝,各地政府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激励下,集思广益,动员民众,为伟大祖国的历史性宏伟建设贡献力量。
农民对现代化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
党的十八大从农民与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思想。这不仅能够破解世界性难题,也将为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徐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