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校长:寓意深刻的制度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阎凤桥

  日前,教育部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北京科技大学等3所直属高校校长。这是继2011年12月首次全球公选直属高校校长后,教育部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校生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在一些硬件建设方面也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是任何一个有国际学术交流经验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的事实。但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深水区。可以预见的是,公选校长这一新举措和新尝试,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姿态,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即器物层面的发展、制度层面的完善,进而到文化层面的创新。我们现在正从第一个阶段走向第二个阶段。今后的改革需要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建立基本的学术规范,理顺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关系,包括政府与大学、市场与大学、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等。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重视改造落后的文化观念。从理论上讲,大学具有“有组织无政府”的特点,那么这种组织靠什么来维系和引导呢?无形的文化可以作为纽带,将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学术志趣的学者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大学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都与学术价值观的缺失或错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学风不严谨,学术浮夸与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校长招聘体制改革是学术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革对于严谨学风、匡正学术行为,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国家大学校长所承担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有人戏称,称职的大学校长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行:一是为学校筹到足够的款,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这实际上是一种过于夸张的说法。在成功的校长背后,一定需要有多年积淀的学术文化和规范作为支撑。校长既要是先进文化的捍卫者,又要敢于摒弃落后的文化,领导大学创新。我们希望看到,新的校长招聘机制可以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一股新的变革气息,改变过去那种眼界狭窄、官僚气过重的校长选拔制度。

  国际性是大学学术工作的题中之义,学术工作可以超越国界。自中世纪大学建立以来,国际性就是大学的明显特征之一,包括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知识的共享、制度的传播,国际化更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学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选拔校长,本是情理中的平常事情,在西方国家更是普通惯例。只是由于我们过去将高等教育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不敢作为,才长期延续了封闭和保守的作法。在国家法律和基本学术制度的保证下,大学校长的能力可以得到放大,个人权力会得到必要的限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达成动态平衡。

  最后,公开招聘校长的作法还有另外一层积极意义,那就是改变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形成的以组织任命为特征的干部制度。新的校长聘任制度建立在个人自愿基础上,其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校长岗位首先是个人的主动选择,其次才经过由多方参与的考核。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的校长对于学校负责,如果学校认为合适,还可以灵活地确定校长的任期。这种新作法有利于形成一种特定的学术管理人员竞争市场,从而提升大学校长群体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改变传统中形成的只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人权利的文化,达到权利与责任的平衡。虽然目前校长的遴选办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上面的说法,但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迈进。

  面向全球公选高校校长的举措和尝试,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姿态,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