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过程上应当问计于民。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制于教育自身的各种状况,又受制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因此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改革和发展又应是一项“民智工程”。作为民智工程,民主与协商便应成为贯穿于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基本机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何重要决策都不应是拍脑袋的结果,而应是集思广益、科学论证的产物。应事先进行细致扎实的调查研究,引导展开充分讨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尤其是认真倾听民间意见,积极吸收合理建议,不断增进人民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共识,使教育改革和发展获得广泛的智力支持。唯有如此,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在过程上让人民满意,并因此而真正具有合法性。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成效上应当取信于民。教育究竟办得如何?教育机会究竟公平不公平?教育质量究竟高不高?学生的学校生活究竟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诸如此类对于教育成效的评价,最终不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也不由学校说了算,而只能由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说了算。学生与家长会根据切身感受对教育作出自己的真实评价,并据此对是否继续接受现行体制下的教育作出取舍,其中就包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到其他体制中寻求更好的教育,由此将导致智力流失等连带效应。用人单位也会根据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对教育作出自己的真实评价,并据此对是否支持现行教育作出选择,其中就包括拒绝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拒绝接受毕业生应聘等。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应是一项“民心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绝不能被政府部门的政绩需要或学校自身的利益追求所左右,而应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为魂灵;绝不能仅仅醉心于结构的不断扩展、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应特别关注内涵的切实丰富、质量的切实提升;绝不能只是满足于文本的周全、形式的完整,而应着力于行动的落实、实质的推进;尤其是绝不能助长应景之风,喜好虚张声势、虚与委蛇,而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真话实说、真抓实干。为此,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效,应将最终评价权交给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育的基本参考,从而使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到最广泛的群众信赖。唯有如此,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在效果上让人民满意,并因此而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只有当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目标上体现了人民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在过程上保证了人民的参与、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在成效上取得了人民的信任、赢得了人民的选择,那么,教育改革和发展才会顺畅前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

  以方法论创新驱动人文社科发展

  对以方法论的创新,驱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性、实质性推进,进一步增进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强大影响力。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张异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一论述不仅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最关键的意义,就是要以方法论的创新,驱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性、实质性推进,进一步增进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强大影响力。

  从创新的视域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多种文明交流激荡,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立意高远,着眼全球,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脱离现实的歪路。只有深刻把握不同经济体背后的人文传统差异,以全球视野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谋篇布局”,在多样文明、多元文化的国际性语境中实现自我定位与自主创新,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声音。

  从创新的能力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核心。我们应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全新的市场语境中深度挖掘中国人文传统的独特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平台上重新彰显我们东方式的文化身份与思维图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原始创新”的本质,不是具体理论观点的推陈出新,也不是理论体系的调整完善,而是理论研究方法论质的变革。只有通过艰辛的学术探索,构建属于当代中国学者的自主性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汇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理想,从而推动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集成创新”意味着富于创造性的跨学科合作与学科“联盟”。无论是中国“文史哲一家”的学术传统,还是现代西方的“学派”式研究,都说明不同人文学科的视域融合与方法论碰撞,可以激发出全新的思想火花,推动相关课题的创造性解决。当今的中国学界也迫切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展开“集成”研究,从而推动一个学科群的方法论总体变革。

  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意味着批判性地理解、甄别、借鉴,最终实现为我所用、有所超越。必须更加关注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引介具有原创性价值和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与成果,着力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此不断激活中国相关学科领域和相关问题研究实现方法论革新与国际化发展。同时,还应当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中国人文学术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从创新的平台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目前,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已经联合起来,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意义深远,前景广阔,必将显著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勾画了新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方法论创新为核心,拓展创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平台,全面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保体系建设需加强“五个统筹”

  从“加快建立”到“统筹推进”,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之后提出的正确思路,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何文炯

  5年前,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年后,党的十八大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加快建立”到“统筹推进”,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之后提出的正确思路,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并朝着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从解决制度缺失为重点转向统筹推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着力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改善管理服务。具体来说,应当加强“五个统筹”。

  一是加强城乡统筹。要根据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一要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待遇和筹资水平;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职业伤害风险保障机制和农村居民生育保障制度;三要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四要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要尽快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要积极探索专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城乡制度一体化。

  二是加强区域统筹。在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责权利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区域社会保障利益协调机制。一要通过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二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从而降低区域间社会保险差异和协调成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引起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办法和地区利益结算与兑现办法;四要降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各项目的户籍关联度,逐步实现由实际居住地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三是加强项目统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社会保障项目统筹,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制度设计。一要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四个制度保障待遇调整的协调机制;二要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三个制度待遇调整的协调机制;三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之间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五保供养制度、就业援助及其他专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五要建立残疾人保障服务制度与老年保障服务制度及儿童保障服务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六要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