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背景与新任务,宜将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要通过多项配套措施整体推进,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郭绍青

  规划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对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作了新的定位。据此,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硬件环境、资源服务、管理能力、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赋予县级教育改革极大的灵活性和极强的执行力,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背景与新任务,宜将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多项配套措施整体推进,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要完善县域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基础,随着原有硬件设施生命周期的结束和互动电子白板系统、电子书包等新型产品的不断推出,大部分学校需要完成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建设数字化校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必要的理性,要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经济实力、教师素质、学校性质和办学特色,以教育教学应用需求为驱动,进行科学论证,实现新旧系统的有效兼容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完成硬件系统的科学配置。

  要建立县级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县域内信息化资源服务建设应当改变原有小作坊、孤岛式的建设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县级管理者应超前部署,充分发挥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优势,将资源服务建设重心上移,建立强大的县级教育信息中心,为辖区内所有学校提供集中、安全、稳定、泛在的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实现校际协作教研、家校协同教育的网络教研平台和能够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有效流通的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县域内有限的物力、人力资源,建成优质、实用、自生性强的县级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

  要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决定着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力度,他们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要通过组织校长参加专题研修、互访交流、校长论坛等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使其形成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高效执行的能力。

  要推动县域教师能力协同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决定着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效益的有效发挥,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主要因素。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深入了解本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师培训项目提供的学习机会与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县域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可通过联片教研、城乡协作、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推动县域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协同发展。

  要促进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应当凸显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应当形成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与学模式的氛围,着眼于学生21世纪技能的有效培养,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效开展,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校办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形成区域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也很重要。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为保证发展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制定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如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技术支持服务机制、教师能力培养机制、应用指导与督导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从而保障县域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