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乡村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标

  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应该是村小教育的重要任务。基于此,作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首先应当善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其次应善于弘扬和创新地方文化。而结合学校教育来开展这些活动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教育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过程,村小的撤并,终止了部分乡村的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即终止了部分地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这个高度上来认识村小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促使我们想方设法办好村小。当然,只有植根于乡村文化方能办好村小,方能彰显村小的特色。作为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从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维度考量村小的建设与发展。

  应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将其融入村小的教育活动。乡村文化有人认为代表愚昧、落后,有人则认为代表简单、淳朴。刘铁芳教授认为乡村文化饱含着“爱、美、自然”等元素,不乏溢美之辞。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的村小教育不应该是“离乡(农)教育”。正是有“离乡(农)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农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因此,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应该是村小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作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首先应当善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其次应善于弘扬和创新地方文化。而结合学校教育来开展这些活动不失为有效的途径,贵州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政府推动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活动”,这一举措得到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师生的支持和欢迎,因为“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同时许多民族民间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应重视乡村文化先进代表教师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其素质。教师毫无疑问是乡村文化的先进代表,要发展教育,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首先应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村小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很多地方仍处于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村小教师本应该是先进代表,结果却成为了“老弱病残”。如此一来,缺乏高素质的教师,教育质量自然受到质疑,文化传承和创新也相应被严重削弱。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方面应该有充足数量的教师,保证所有的课程都能得到有效实施。农村教师的配备应以基本的学习科目配备而不应还是按照固定的师生比。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农村教师在职进修,目前实施的国培计划,村小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是否可以专门实施“村小教师培训计划”。此外,应该建立适当的教师流动和激励机制,让优秀的教师、志愿者到农村支教,让农村的教师有机会走出去。

  应积极开掘乡村文化资源,搞活村小课程开发与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提出实施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占总课时16%-20%的比例”,这在政策上给了村小发展的积极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因此,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可以大有作为。笔者在云南的乡村小学考察时发现,许多村小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开设剪纸、葫芦丝、孔雀舞等课程或活动,甚至结合一些民族舞蹈编导了学校独特的广播体操,并申请了专利。学生热爱学校的生活,村小也就成为了儿童的乐园。

  要协调乡村文化的重要力量——家长。家长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柱,村小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重要支持。村小应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程自不必说,更为主要的是应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家长最关心的是农村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引导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他们对成人和成才有科学的认识。改变家长的观念,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为村小发展贡献力量。如有些学校开设一些农村技能课程,聘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或者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家长能从中获得自豪感、成就感,相应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