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就近瘦身 小校活力重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邱里超

  自2001年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由此带来的撤并学校校舍闲置和中心学校过度膨胀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超负荷与“吃不饱”

  2009年,我所在的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的小学由17所调整到7所,随之而来的是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人数由1200人急剧膨胀到1896人。校长段世才说:“学校有三难。一是大班额教学难。一个班平均80多人,因材施教难落实,教学质量难保证。二是住宿难。70多名学生住在一间大教室里,两三个人合铺,安全隐患多。三是吃饭难。学校只有一个餐厅,在外面就餐的学生‘下雨一碗水,刮风一碗灰’。学校就像承载了60多亿人口的地球,超负荷运转。”

  镇小一公里外的周寨小学,日子也不好过。周寨小学原来是吴店联校(由7所村级小学组成)的龙头学校。90年代末,在校学生数达到600多人。学校占地20多亩,校园内绿树成阴,环境幽雅。然而2011年春,学校只招了45个学生。校长张道毅说:“偌大的校园总是空荡荡的,看到一桥之隔的中心小学一到开学就车水马龙,心里不是个滋味,学校‘吃不饱’啊!再就是年轻教师都‘高飞’了,学校24名教师都是老年‘留守教师’,工作积极性难调动。”

  大校减负 小校做强

  如何立足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成了吴店镇中心学校反复研究的课题。

  2011年春季,吴店镇中心学校从枣阳市教育局争取到20多万元资金对周寨小学进行升级改造。2011年秋季开学,中心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精心筹备的基础上,正式决定吴店镇中心小学与周寨小学合并,推行一校两区,原中心小学四、五年级住读生近300人全部转入周寨校区就读。

  为扶助周寨校区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中心学校实行四项倾斜。一是生源倾斜。转入周寨校区就读的四、五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均在镇小就读,基础较好。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了新校区生源质量差、数量少的问题。二是制度倾斜。两所学校构建“一个法定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的共享机制。三是人才倾斜。从全镇中小学抽调1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周寨校区任教。10名教师全部35岁以下,清一色的本科学历,很快在教学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四是实行资金、物质倾斜。教育经费拨付优先满足周寨校区发展,周寨校区学生优先用上按国家标准配备的新桌椅。

  一体化实现齐头并进

  推行一校两区后,周寨校区的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两校区还联合举办了2011年11月的秋季运动会和2012年庆元旦文艺汇演,校区间的交流融合不再局限于管理、教学层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也很快地在周寨校区生根开花。

  吴店镇通过就近瘦身,联合办学,实现了两个校区教学同一进度,目标同一高度。真正做到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教育责任一体化担当、教育目标一体化共赴,达到了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区群众一样满意的效果,走上了一条整合、融合、快速均衡之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