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意识有待加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卢立建 

  你对“邓小平等人出国留学”怎么看?你怎么描述李清照?

  为提高历史教育效果,笔者在高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做过一次关于历史意识的调查。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历史意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意识是主体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种特定的时间意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侧重于形象认知层次,抽象水平较低。例如,让学生解释“1920年,邓小平等人出国留学”这一事件,仅有个别学生的解释是“学习外国,回国后救国救民”,即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认识,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法国比中国先进。

  学生缺乏较为完整的历史意识,导致对历史教学的价值缺乏高层次的认知。反映到问题上就是,在回答“历史学习可以有多重价值,你认为最重要的价值”的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是“培养国民意识”,多数学生则回答“形成认识历史的能力”。

  学生在描述历史事件本身时,很少渗入自己的情感感受。调查中只有一个学生在描述“李清照”时,在“宋朝一个词人”后加了一句“一个令人想到人生悲苦的人”。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过去仍影响着现在”持认同态度,但让他们列出现实中与历史上类似现象时,绝大多数学生又列举不出。

  历史意识受社会多因子的影响和制约,如自我意识、劳动以及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关涉到人在心理、思维中对历史知识、经验的认知和处理,往往呈隐性状态。教授历史知识,同时又能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当前历史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系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