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支教的一家人
■本报记者 秦明 柯昌万/文 樊世刚/摄
家住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张来生一家三口,每周的工作、生活是从周日开始的。上午,张来生和妻子领着女儿离开城区的家,坐上每天只有一趟的村际班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颠簸三个多小时,来到100多公里外、大山环绕的陈仓区西部孙家村小学,迎接返校的寄宿学生。
2011年秋季开学,宝鸡市教育系统启动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项目,陈仓区教体局首批安排100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城乡交流集中支教。这次双向交流活动,让城里的副校长、老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农村的校长、老师到城里学校上岗学习。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农村教师成长,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
此时,陈仓区虢镇小学38岁的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张来生,与在同校任教的妻子祁海霞带头报名去位于陈仓区西部深山区、贫困人口最多、生存环境最差的孙家村小学支教。“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西山长在西山,能回乡支教是我的夙愿。”张来生说。但是他们9岁的女儿还在读四年级,她怎么办?思来想去,张来生夫妇做出决定:带着女儿一起去支教。“带着孩子进西山,我是想让乡亲们相信,我会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教好山里的每个学生。”这是张来生夫妇的朴实想法。
泥孩子、土台子,开不齐英语、艺术类等课程,条件落后,师资缺乏,教学成绩始终排在全镇末尾。这就是孙家村小学原始状况。孙家村小学由5个村小合并而成,服务邻近的5个自然村,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目前,学校有6个教学班172名学生,其中有135个学生住校。
来到孙家村小学任校长的张来生,经过调研认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山区学校也会迸发出无限的潜力。首先,张来生安排同去的其他3名支教老师,承担薄弱班级的教学任务,并让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结对子,更新教育理念。张来生还建立起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个人博客和QQ交流群,与西山教师就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组织全镇教学研讨10余次,听课教师达200多人次。
“夫唱妇随”,妻子祁海霞每周教学多达22课时,过重的教学任务,让祁海霞原本瘦弱的身体,增加了几分疲惫。“在这里支教,身体累是常有的事,但心里乐才是最真实的事。”祁海霞懂得丈夫经常挂在嘴边的“支教不是挠痒痒”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她对自己和丈夫的选择始终无悔。
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张晓在班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她的英语基础好,便成为班级学习英语的带头人,主动帮助同学一起进步。张晓还用自己的压岁钱,帮班里的留守儿童孙思阳购买了学习辅导材料。张晓以机智聪慧、活泼开朗的性格,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这里很开心,山里的同学对我都很好。”已经习惯在当地学习生活的张晓显得很自信。
在张来生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实干、苦干,孙家村小学的教学成绩由全镇最末,一跃成为全镇第一。学生英语的平均成绩也提升至全镇首位。村民们欣喜地发现:校园变靓了,孩子们变得懂事了,说普通话的多了,校园中经常传出欢声笑语。
今年7月,张来生夫妇在孙家村小学支教期满,但是张来生决定继续留下再支教一年。“能多为山区推进优质教育发展做点事,我很有成就感。”张来生说。
11月16日,周五下午,记者完成了采访任务。此时该校100多名寄宿学生陆续离开学校,孙家村小学显得格外宁静。张来生一家人收拾好简单的行李也来到公路边,等候开往城里的班车。“路太远,山道太颠簸,车上经常没座位,孩子受不住,站得太累了,她常常抱着我的腿就睡着了。”张来生看着身旁的女儿,神情里闪现出几分疼爱与愧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