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购物天堂”到文旅街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深圳与香港相连的陆路边境,一条经历过喧嚣繁华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再度起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深圳市盐田区的沙头角进入中英街街口,一家香港店铺门口立着印有“中英街”字样的黑白路牌,路牌下的方形界碑边缘已被磨平棱角,依稀可以认出“中英地界”的字样。

    界碑现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气的景点。1899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被分为“华界”与“英界”两部分。由于两边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慢慢有了这条沿“中英分界线”形成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三四米。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英街成了管理严格的边防禁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英街开闸解禁。1983年,深港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中英街的商贸开始逐步兴旺起来。

    “中英街的开闸解禁,在深圳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孙宵介绍,当年国营、集体、个体、合资、外资和股份制多种经营模式在中英街共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英街内地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香港一方有50多家,中英街的发展空间已达饱和状态。免税、不限购、品种多样的优势,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中英街采购进口商品,中英街人来人往,被称为“购物天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至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金额6.5亿港元。

    2003年7月,国务院开放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自由行”,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购物大为便捷。中英街客流量开始持续走低。

    采访发现,此后中英街引以为傲的黄金与外贸产业在互联网等科技的推动下走出了窄窄的街巷,迈向了更宽阔的市场。在沙头角精茂城里,大批量地买卖各类免税、保税商品,从零食、日用品到衣服、钟表、箱包。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境电商聚集地,位于港澳乃至全球的货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再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

    如今的中英街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历经百年的界碑、弘扬爱国主义的警示钟、陈列着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博物馆、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都成了中英街新“名片”。孙霄介绍,每年三四月份,沙头角辖区内的骑楼都会挂起五星红旗,勘界警示日当天,深港两地会选派学生参与警钟长鸣的活动,深刻反思近代屈辱历史。

    近两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带动下,沙头角又“热”了起来,呈现出新一轮崛起的姿态,被赋予了新的定位——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这是深圳市2019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悉,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将围绕“旅游+消费”主体功能,打造集跨境旅游合作区、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发展范例。

    “盐田区和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以中英街为核心标志的沙头角区域,具有独一无二的深港合作区位优势。我们将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蓝图在这里变成现实。”盐田区委书记陈清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