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新教材:点亮孩子的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材编写研讨会 人教社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对培智学校进行培训 随堂听课调研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一年级上册部分内容

    8月中下旬,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在诸多出版机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展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8月2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马来西亚文语控股有限公司就人教版特殊教育教材在马来西亚出版发行进行合作洽谈。双方签署了共同合作意向书,这标志着人教版特殊教育教材首次走出了国门。

    马来西亚文语控股有限公司是马来西亚较大的华文教育出版社,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服务于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和马来西亚人的终身学习,在教材出版、数字化教育、动态学习和科技发展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此次合作对中马两国教育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人教社社长黄强评价:“人教社的特教教材是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情况,对现有的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之后,组织高校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的。在内容设计上,既考虑到特殊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共性和特殊性,又兼顾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教发展的差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残障青少年的受教育权以及未来的生活适应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如果这套教材能够被马来西亚的特殊教育学校使用,对于提高马来西亚的残障青少年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以及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将是有所助益的。”人教社副社长王志刚说。

    新时代呼唤新教材

    特殊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其实早在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便受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承担起出版培智学校教材的任务。1994年,组织人力开始编写和出版全日制聋校教材和盲校教材。人教社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全品种出版义务教育特殊教材的出版社,每年投入数千万元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的出版业日趋市场化,人教社的身份也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但一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承担这项工作。”黄强说。

    进入新时代,聋校、盲校和培智这三类特殊教育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智障儿童的培智教育。因为盲校教育可以随着普校教育做适当调整,随着人工耳蜗的出现,听障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在我国残障群体中,智障儿童的数量目前依然较大。

    根据中国残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19岁及以下年龄残障群体类型中,智力障碍人群高于多重、肢体及视听、精神等残疾群体,排名首位。

    盲校和聋校教材均由人教社各学科编辑室组织编写。为了更好地研究与编写培智教材,人教社专门成立了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专职承担这类教材的研发。时至今日,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培智教材研发已悄然走过了近30多年的历程。

    1987年,我国正式颁布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教学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0—1993年间组织培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发出面向全国使用的首套《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障碍或伴随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培智学校的招生对象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以招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主变为以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主。之前编写的教材已经落后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无法适应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没有适合的教材,不少学校只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删删减减或是组织本校的力量自编教材,教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培智学校的正常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民教育出版社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朱志勇说。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新变化,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研究工作。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启动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历经将近10年的悉心研究与探索,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定稿,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贯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切实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按照《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要求,人教社各编辑室再一次承担了盲校、聋校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朱志勇所在的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则承担了培智学校教材的编写,他们力求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智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基础,打造一套符合课标、贴近实际,真正能够对学生生活自理与适应社会有所帮助的全新的教材。

    深入调研,让教材经得起时代考验

    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质量水平,是人教社在教材编写上对自己的要求。针对各地情况不一,人教社历时数月进行了全国性问卷调查与多次实地调研。

    “调研范围包括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的256所学校与教研部门,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特殊教育及教材的相关会议。在调研过程中,重点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师资情况、教材使用情况、一线教师对教材的需求、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现状等。”朱志勇说。

    调研发现,随着教育主管部门“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方案的实施,培智学校学生基本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商数在40—60之间,不仅在智力水平及适应能力上与普通学校学生有显著差异,在生理、心理发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神经系统发育普遍滞后,动作机能发展迟缓;在心理发展方面,培智学校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记忆等方面速度较正常学生更慢,容量也更小;其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并且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不能引导,仍然具有可塑性,具有发展和进步的空间。

    在调研的256所培智学校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为分科课程教学和综合课程教学两种,分别占33.59%和53.91%;也有两种教学方式都采用的教学模式,占12.5%。大多数进行分科课程教学的学校拥有分科教材,主要教授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科目。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少数学校采用自己编写的综合校本教材(仅占7%);大部分学校虽然采取综合课程教学模式,但使用的依然是分科课本,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从分科课本中选择较为适合的主题及内容进行编辑、重组与使用;还有一些学校只有教学大纲。

    在调研基础上,人教社进一步对现有的不同版本教材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原有的教材大部分是分科课程教材,随着时间的迁移,对目前的培智学生来说,形式偏旧,内容偏难,与当代生活有所脱节,不能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不符合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而目前的综合课程教材大多按主题设置,缺乏梯度,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凭经验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针对性强,很难普及推广。并且,单纯地采用综合教学的思路,也容易造成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淡化与混乱,不但影响学生对语文、数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会造成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全面不系统。

    集思广益,编写真正适用于一线的教材

    在深入了解现有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情况,对现有的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之后,为了更好地尊重教育与教学规律,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人教社组织了由特教专家、学科专家、教材与教学研究专家及一线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四结合”的研究团队。    

    为了兼顾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教发展的差异,编写队伍中既有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有来自东北、新疆边陲小镇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编写组集思广益,共同构思编写培智新教材。

    回忆起这套培智教材的编写过程,朱志勇说:“我们对课程标准和培智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就课程标准的解析、重构与具体化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与思路,如课程标准的解析要符合课程内容自身的科学性与教育科学原理,传统学科内容与培智课堂教学的适应性,生活适应等非传统学科教学内容设定的科学性问题,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重构的难度梯度问题,课程标准具体化与重构中的生活化与场景化问题,相关学科的拆离和结合以及教材呈现与课堂呈现的异同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智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