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荷塘半山亭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龙半山亭 本文配图 梁杰 摄

    暮夏时节,笔者与同窗好友自贵阳出发,前往黔西南之地的兴义、安龙等处避暑纳凉。从兴义出发,车行约一个多小时后便来到了安龙县城,从县城往东北,我们很快便到达了招堤。踏上堤坝,举目四望,一池碧水,满眼荷叶,亭台楼阁,青山环绕,凉风习习,顿觉舒爽。脑中立刻涌现出杨万里描写西湖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就是著名的‘十里荷塘’了!”我不禁脱口而出。听说这里的荷花是张之洞的父亲亲手所栽,算起来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安龙县城东北原是一片泽国水乡,俗称陂塘海子。每年雨季,山洪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知府张锳(张之洞的父亲)将堤加高5尺,又于堤畔培柳、水中植荷,使原先祸害城垣的陂塘海子变成安龙一道亮丽的风景。清代著名学者朱逢甲以“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的联语描绘它的景色。新中国成立后,安龙政府重修了曲桥、湖心亭等景观,在岸边广植花木,招堤风景区更是远近闻名,往观者日盛。

    沿着弯曲的荷塘曲桥,我们进入荷塘深处,这里游人稀少,十分静谧,一阵微风袭来,仿佛能听到荷叶摇动的沙沙声。这里的荷花面积大约53000多平方米,站在观荷亭,我和好友在密叶中寻找荷花的倩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荷花偶尔露峥嵘”,大概是初秋的缘故,荷花多已开败。这里的荷花朵大瓣多,色深艳绝,虽不似西湖荷花那般妩媚娇艳,却另有一番古朴沧桑之美。沿观荷亭木梯上得二楼,凭栏四顾,十里荷塘尽收眼底。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傍城,十里平畴,一堤横亘。堤南是一片连着青山的碧水,堤北是十里荷塘,正是“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沿招堤行至西端,连接着一座小山,名曰“金星山”,山上花木扶疏,掩映着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布局天然。亭阁石柱上题咏甚多,或描青山秀水之佳趣,或发思乡怀古之幽情。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便是有名的“半山亭”,是张之洞11岁时作《半山亭记》的地方。据传,张锳加高招堤的同时,在金星山东麓修建“半山亭”。亭竣工时,他邀请群僚著文记事,在半山亭大宴宾客。时值七月十六日,招堤两岸,垂柳迎风,新辟池塘,荠叶荡青,年仅11岁的张之洞凭栏纵目,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半山亭记》,洋洋洒洒,700余言,一气呵成。更为难得的是,小小年纪,竟有“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见解,在场宾朋大为震惊,无不心悦诚服,齐称“神童”“奇才”。《半山亭记》后刻石嵌于亭内石壁之上,供后人赏读。

    此时,游客甚少,半山亭更显幽静恬然。我们径直来到亭内,逐字逐句地品阅镌刻在石壁上的《半山亭记》,体味张之洞当年的激扬文字,观赏半山亭内外的古今美景。

    “万山辐凑,一水环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阴,梯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晚清重臣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他祖籍虽为北国,但生长在西南贵州。张之洞1837年出生在贵阳六洞桥边的一个官宦家庭。张家世代为官,“家世以儒学显”,亦是书香门第。张之洞天性好学,博闻强记,4岁开始入塾读书,9岁已读完四书五经。十一二岁期间,从其父挚友胡林翼、韩超就学,他的史学、经邦济世之学功底,主要得益于胡、韩二人。12岁时,他的文名已为贵州全省之冠,并在贵阳刊印了他的第一本文集。1850年,13岁的张之洞考取秀才;1852年,回原籍参加乡试,拔得头筹,获得“解元”;1863年,张之洞进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殿试时又得到慈禧的赏识,拔置一甲第三,中探花。此后,张之洞开始步入仕途,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为政46载,他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4岁时,张之洞跟随父亲来到安龙,直到18岁进京参加会试,在安龙生活了十几年。张锳出任兴义知府的13年间,干成了不少得民心的政事,可谓文治武功,政绩卓著。有这样一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知府作父亲,其有口皆碑的政绩,对少年张之洞来说,自然是耳濡目染,得到了最好最直观的教育。张锳特别喜欢荷花。他在招堤遍植荷花,就与其从政生涯、政治抱负有关。晚清的官场,污浊一片,要像荷花一样虽身陷污泥却能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气韵,他把种植荷花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张之洞也同他父亲一样,特别喜爱荷花。每到荷花绽放时节,他都要沿着招堤观荷赏荷,有时随同父亲一起来,有时随老师一起来。通过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观察荷花的不凡姿态,品咂前人吟荷的名句,学习入世做人的道理。一次,张之洞与恩师胡林翼畅游招堤,老师故意刁难学生,出古怪上联:“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张之洞看了看池中的荷花,略加思索,对道:“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正是通过年年到招堤观荷赏荷,张之洞提升了自己的才情,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据史料记载,在污水横流的晚清官场,他十分清廉。《清史稿·张之洞传》记载:张之洞是个清官,且又“爱才好客”,做了数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亩”。

    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广为人知,滕王阁因少年天才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扬天下,黄鹤楼由于诗人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著名诗句而名垂千古。长江边的这三座楼阁因了才子们的著名词句而名满天下,然而这几座名胜早已不是诗人才子们作词赋诗时的样子,如岳阳楼曾经烧掉过几次,目前的岳阳楼是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因此范仲淹所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已不可见,而滕王阁、黄鹤楼更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建。眼前的半山亭虽历经晚清民国的连年战火却“亭亭玉立”,我想也许应该归功于其所处偏僻,地处西南贵州大山之中,使它得以偏安一隅、完好保存吧。

    “快6点了,该走了。”好友的一声提醒把我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接近山头。倚栏望去,云峰耸翠如画,十里荷塘镀金,正是“荷立清波映斜阳,山亭倒影浸池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