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 知行合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针对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重构德育课程体系,用15年时间实现了“德育课程生活化”目标。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德育的魅力,接受德育的滋养。德育课程生活化让这所中学的德育工作“接地气”,使学生“知行合一”。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该校采访,探寻学校德育课程生活化改革经验。

    养成入手,典型引路

    “我们之所以下决心重构德育课程,致力于推进德育课程生活化,是由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采访中,小白杨中学校长周忠阳对记者说。中小学生辩证思维缺乏,逻辑思维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他们的学习以形象思维和直接体验为主,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顺应这一特点。

    小白杨中学把德育课进行细化,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将德育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并形成课程体系。小白杨中学德育课程生活化的第一步,就是“养成入手,典型引路”。

    周忠阳告诉记者,学校把德育工作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和教科书里的要求,变成学生生活养成的一部分,融入到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比如,为了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没有在课堂上讲劳动多重要、劳动多有价值,而是把劳动课程生活化。小白杨中学在校园里开辟了“劳动课堂”——划出校园绿化美化责任区,由校领导率先承包自己的责任区。有了责任区,绿地的养护、环境卫生都由承包者负责打理。校领导引领教师,教师引领学生。就这样,劳动课走出了课堂,进入了生活。

    小白杨中学没有把这看成简单的劳动,而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上,有计划,有方案,有教案,有成果,有考核。

    劳动课上,师生们一起动手,把校园草坪下面的碎石都挖出来,让草和花长得更旺。校园里的树和花草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栽种的。学生各自负责的卫生区、卫生角,都是自己打扫和维护,自己做卫生。与此同时,学校将劳动课延伸到家庭,学生们的作业变成了做饭、洗碗、自己叠被子等,这些课程促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重构德育课后,生活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劳动课内容。

    从养成入手还不够,还需要典型引路。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榜样。采访中,记者看到孩子们在打扫卫生或者参加劳动课程时,教师们都是率先垂范。

    “要让孩子们做到的,我们当教师的要先做到。”六年级班主任刘婉睿对记者说。记者看到,打扫卫生的时候,她与学生一起擦地、擦玻璃,同时教会学生打扫卫生的要领,以及保持卫生环境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性。刘婉睿说,打扫卫生也是德育课,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带领学生一起干,发挥引领作用。

    从2011年到现在,小白杨中学的教职工们自己动手,美化绿化整修校园,为国家节省了800多万元资金,这一成果是德育课程生活化带来的意外收获。

    课堂巩固,课外丰富

    “一本正经地说教和灌输,这样的德育课是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周忠阳说,“一谈到课堂主阵地,很多人误以为就是按照教科书或者条条款款在德育课堂上进行教育,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改革中,小白杨中学把“课堂巩固”作为德育课程生活化的一块试验田。即便在课堂上,德育也必须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机活力,而不是进行沉闷的说教和理念的灌输。

    小学部教师邵金云上德育课生活味儿很浓。“我上课就是和孩子们聊天,找个话题来聊,聊做人的道理,聊孩子们身边的事,与学生们辩论对错。讨论也不完全按照教科书来,我的课堂成了‘聊天讲坛’。”邵金云说,“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愿上台讲,做到学生们全员参与。这样一来,严肃的课堂变成了热烈的活动场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德育课魅力。”

    师生互学,是德育课程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邵金云经常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像学生一样与小老师互动,与学生一样回答问题,和学生交流讨论争辩,跟学生一起玩、做游戏。“德育不仅仅让学生受益,事实上,教师也是受益者。师生互相受益,让德育课程生活化变得自然而然。只有生活化了,师生才能共同体验,一起感受德育的魅力。”

    同邵金云一样,这里的教师都能够把德育课程生活化。从而便于把大主题化小,把小主题化入到生活中。

    五年级学生徐艺函说:“聊天式上课、讨论式上课特别好,话题也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味儿很浓,很容易理解,一点儿都不枯燥乏味。”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白杨中学没有简单地开展课外活动,而是把课外德育活动进行体系化、生活化重构,纳入到德育课程体系当中。

    理想信念课怎么上?小白杨中学把学生带到全国劳模梅莲医生工作的地方,听哈萨克族牧民马尔占讲述梅莲抢救牧民生命的故事。当讲到梅莲给牧民看病途中不慎从马背摔下被马拖行的故事,在场的学生们流下了眼泪。不少学生说,长大了要当医生,治病救人。

    周忠阳说,这些学生要当医生的理想不是教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孩子在课外生活中,感受到梅莲医生的高尚人格、受到影响而产生的想法,这个想法无疑会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里,并成为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

    课外德育课上,孩子们看到的英模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平凡的普通人,孩子认为自己只要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也可以当英模。周忠阳说,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课,远比课堂上的讲授有价值得多。

    “课堂巩固,课外丰富,让德育课程生活化落了地。”周忠阳说,“这一步,深化了‘养成入手,典型引路’的第一个环节的内涵,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实践体验,情感认同

    “实践与情感体验是一并发生的,情感体验是德育产生实效性的最佳路径。”周忠阳说,“在德育课程生活化改革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增进情感体验。”

    比如,上民族团结教育课时,小白杨中学没有简单地给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是让民汉学生走到一起,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他们手拉手,互赠礼物,一起做手工,共同完成一幅画,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各族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民族团结情感。交往交流多了,孩子们成了好朋友,民族团结教育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目标。

    学校组织学生走访英模、走访老军垦,深入到街道、社区、附近的糖厂等生产一线去上德育实践课。通过中小学生的参观体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了解社会发展,以及家乡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不是说爱国就爱国的,而是要用孩子感知到的生活变化“说事”。该校把爱国主义课开到番茄地,学生们通过采摘番茄,了解番茄生长过程和特点,以及出口国外的流程,增强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

    周忠阳告诉记者,无论是养成教育,还是课堂主阵地,要想提升德育实效性,都应该把“实践体验,情感认同”这一环节做好。德育课程生活化后,在实践中,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学生的呼声,与学生交心。

    小白杨中学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德育生活化的小课堂、大课堂。30多个兴趣小组以及“五分钟才艺表演”“小老师授课”等21种特色德育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德育课程生活化后,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走了出来,走入到生活中,德育实效性因实践活动而得到加强。15年来,小白杨中学高度重视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构建,实现了德育实践活动占到学校德育课的2/3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15年来,小白杨中学没发生过一起学生欺凌事件,实现了高合格率、零辍学率、零刑案率、家长和社会高满意率的德育工作目标,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