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微创新”掌握思政教育话语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以微信、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已经从早期的“微”不足道发展成为无“微”不至地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是新媒体极大的受众群体之一,新媒体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内容多样、难于监管等问题,一些负面信息得不到有效、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榆林学院作为榆林仅有的省属本科院校,不断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依托多年办学经验,以“微创新”应对“微媒体”带来的变革,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构建起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新阵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转变观念,注重“微交流”,提高“微素养”
新媒体时代,“微媒体”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微媒体”使用观,并使其服务于高校思政工作。榆林学院积极推动适应“微媒体”特征的师资队伍,从“微”入手,一方面要求教师主动接触并掌握以微信、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并学习相关的新思维、新语言、新技术,吸取其中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部分,纳入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另一方面,榆林学院通过一系列“小而美”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微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落实。例如,组织教师开展“世说微语”“关注微声”等活动,解读时政热点信息,分析学生的评价动态等,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网络前沿用语,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准自身的角色地位,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微素养”。
创新手段,搭建“微平台”,体验“微生活”
以微信、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微媒体”,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平台特性,因此榆林学院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功能,积极加入这些微媒体平台,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立体式思政教育阵地,实现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即时、有效的沟通,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在防患于未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时能够做到及时纠正,确保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舆情信息,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
此外,榆林学院还不定期组织“微事会”、讨论会、拍摄微电影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对身边或网络事件的想法,讨论毕业相关话题,并将整个过程以摄影、摄像等形式记录下来,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后,发布在微平台上,在发挥微平台传播作用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交流。除线上的交流外,榆林学院还针对重要活动组织线下交流,实现“线上传播交流,线下体验讨论”的教育合力,使思政工作更加“接地气”,使学生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也为新型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良好机会。
提高管理,探索“微模式”,搞好“微教育”
“微媒体”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无疑是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内容松散多样、难于管理、不受控制等弊端,因此,榆林学院针对“微媒体”的特点,首先,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对平台信息的发布、转载、评论等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榆林学院还建立了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引导正确的舆情信息。其次,榆林学院还组建了一支由院级领导带头,以一线思政教师为核心的“微团队”,针对各微平台进行监管和维护,确保师生能够有效地交流,对意见反馈能够及时地进行引导和处理。最后,榆林学院利用宣传板、交流会、选修课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遵守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思想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榆林学院 王金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