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位一体”目标下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再次吹响学校体育进军的号角。这构建了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目标,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教育大会迎来召开一周年之际,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教育朝气蓬勃、气象更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而中国学校体育则在中国教育引领下,努力补齐体育美育“短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齐发展,让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聚焦健康第一 上下齐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论述,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在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五育”并举,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学校体育奋进的40年,学校体育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把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学校体育的重要部署推向纵深、干出实效,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

    “五育”并举,体美先行。2018年12月10日,教育部召开学校体育美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上,大家对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体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还可以增进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锤炼意志品质,同时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培养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精神。”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019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据了解,当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所高校全部参加了测试。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成为许多高校的硬性规定。

    目标既已设定,贵在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的东风下,各地纷纷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计:

    ——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8%,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达到15%以上。

    ——上海市提出,到2021年底前,形成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为增强学生体质提供法律支持。

    针对学校体育中体质下降等问题,各地实招频出:河南全省将中考体育分数提升到70分,全国各地中考体育分数“涨”声一片,不少地方甚至将中考体育分数提到了100分;而一些地方正在酝酿学习北京做法,将体育纳入高中会考;本学期,浙江大学将“体育课”(分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由144学时调整为252学时,这一做法将改变多年来大学只有一、二年级上体育课的状况,实现大学体育课四年全覆盖。

    在享受乐趣中增强体质

    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许多学生学了10多年体育却不会一项体育技能,为改变这一状况,北京清华附中奥森学校开始了改革实践:

    北京清华附中奥森学校学生王宇(化名),进校后就选学了篮球作为自己的体育专项学习内容,经过一个星期学习后,他感到地处国家网球中心的奥森校区网球运动氛围和文化更吸引自己,于是便改选学网球,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训练,现在他不仅是一个网球迷,还成为网球2.5级的选手。“兴趣是第一位的,对刚进校的学生我们都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可以调整学习专项。我校每周有六节体育课,学生们夏天可以普修游泳,冬天学滑雪,每个人都掌握了两至三项体育技能。经过扎实的学习训练,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能,体质也得到增强,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跑成绩提高接近1分钟。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非常饱满、阳光,充满活力和朝气。”该校执行校长朱建宏说。

    近年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率先在中学实施“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成篮球馆、乒乓球馆、健美操馆、体操馆、保龄球馆、400米标准塑胶操场、室外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场馆;同时广纳体育各专项教师人才,任专项课教师;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学生每月集中学习一个体育专项,每月轮换一次体育专项。

    精心设置的体育教学内容、专业教师高超的专项技能、充足的体育设施器材、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等,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体育课兴趣。2019年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七至十二年级的年级及格率均在95%以上。

    针对我国学校“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状,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季浏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该课程模式强调“三有”:有运动负荷、有体能练习和有运动技能。

    在季浏看来,要想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学生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140—160次/分钟(平均心率)。运动技能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及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应保证在20分钟左右。只有达到这些条件,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季浏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和比赛,“这改变了过去只教单个技术的做法,提升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能够解决‘中国学生学了12至14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的问题,而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

    今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2019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上,季浏向全世界同行发布:通过一年多的实验验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的发展,尤其是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质健康指标上成效显著;在心理方面,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目前该模式已走进全国50余所学校,20余万学生受益,通过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的推动,该模式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学校。

    人人参与让学生全面成长

    上了十余年体育课,却一次比赛也没有参加过,小文(化名)对于学校的运动会从来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这在许多学校里屡见不鲜。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六年级(1)班的万力(化名)最盼望的时刻就是学校的全员运动会:整个运动会将所有参赛班级划分成红、黄、蓝、绿四个队,即使是低年级在比赛也会吸引高年级的眼球,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比赛分数,不停摇曳的优胜旗,使队员们激情澎湃,热血飞扬。抬小猪接力、球球大作战、万水千山、斗鸡……仅仅是听到这些比赛项目的名字,就会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据该校校长赵纪军介绍,运动天赋高、身体条件好的孩子会玩得很高兴,而身体素质一般甚至是小胖墩儿也同样能享受参与运动会的乐趣。“全员运动会不仅增加了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丰富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还将孩子们体育锻炼精神与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相结合,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比如这个投球入筐,老师们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最后分出胜负的数数环节,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真正使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更使体育拓展性课程建设落到了实处。”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学)主席毛振明近年来致力于面向人人的全员运动会等模式的开展,他希望通过全员运动会、“一校一品”等项目的推进来破解学生兴趣不高、体质不强、意志不坚的困局。在他的引领下,全国许多学校开始了探索。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并探索出“一二三四”推进机制: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二是两个制度保障;三是深入推进三个项目;四是推出四个妙招。

    该校校长王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校一品”体育教学带来的变化:锻造了孩子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教师凝聚力、精神风貌显著提升,育人理念不断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更科学,对学校满意度不断提高,而学校也实现了从融合到优质、从优质到品牌的跨越发展”。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它还承载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的重任,是承载思想道德修养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只有这样体育才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陪伴一生的宝贵财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